《甘薯的田间管理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作物生产》高教版第三版(北方本)全一册
学情分析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学习《甘薯的田间管理技术》前,已对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有一定了解,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部分农作物的栽培知识,对农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常见管理措施有初步认知。例如,学生知道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水分、肥料等条件,也接触过简单的除草、灌溉操作。但对于甘薯这种特定作物的田间管理技术,学生的认识还较为零散和表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尚未掌握根据甘薯生长特点进行针对性管理的方法。
在学习能力方面,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实际操作和直观展示的内容更感兴趣,能够在实践操作中较快掌握一些具体技能。然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在理解复杂的农业技术原理和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产场景时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对于甘薯田间管理中涉及的植物生理机制、环境因素与管理措施的关联等抽象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需要借助具体案例、实物演示等方式辅助学习。
在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生产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为未来从事农林牧渔相关职业奠定基础,对与实际生产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积极性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指导,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职业观念
使学生深刻认识甘薯田间管理技术对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种植、精细管理的职业观念,增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专业能力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甘薯不同生长阶段(发根缓苗期、分枝结薯期、茎叶盛长与薯块膨大期、薯块迅速膨大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植株调整等具体操作方法。
具备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和甘薯品种,制定个性化田间管理方案的能力,并能够对田间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处理。
学会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设备等,提升甘薯田间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田间管理实践中,注重数据记录和分析,确保管理措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学生应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甘薯各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这是保证甘薯正常生长发育、实现高产优质的关键,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不同阶段的管理措施及其操作规范。
常见甘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障生产至关重要。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生产条件,灵活调整和优化甘薯田间管理方案。实际生产中土壤、气候、品种等因素复杂多变,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这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理解甘薯田间管理技术与植物生理、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好地解释管理措施的原理和作用机制,这涉及到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组对比图片,左边是采用科学田间管理技术种植的甘薯,植株健壮、薯块饱满;右边是因田间管理不当导致生长不良的甘薯,叶片发黄、薯块细小。同时播放一段农民讲述因田间管理失误造成甘薯减产损失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和视频,大家能发现什么问题?甘薯田间管理的好坏对生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然后进一步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科学地进行甘薯的田间管理,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推选代表回答问题,阐述甘薯田间管理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和真实的视频案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甘薯田间管理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甘薯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师活动
发根缓苗期管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发根缓苗期甘薯的生长状态图片和动画,讲解此阶段的生长特点,如根系生长缓慢、地上部分生长不明显等。详细介绍管理技术要点,包括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通过图片展示适宜湿度和过干、过湿土壤的状态)、及时查苗补苗(播放查苗补苗的操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