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作物生产》高教版第三版(北方本)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秉持“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实际生产场景感兴趣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创设真实或模拟的花生种植田间管理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分析实际案例、团队协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探索花生田间管理技术,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技能应用的转化,提升学生在农林牧渔领域的职业竞争力。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职业观念
让学生深刻认识花生田间管理技术对花生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种植、精细管理的职业观念,增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培养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专业能力
学生能够系统阐述花生不同生长阶段(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的生长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构建完整的花生生长知识体系。
熟练掌握花生田间管理的各项技术,包括中耕除草、施肥浇水、控旺防倒、病虫害防治等具体操作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气候因素和花生品种,制定个性化的田间管理方案。
具备敏锐观察花生植株生长状况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田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缺肥、病虫害发生等,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处理。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田间管理实践中,注重数据记录(如施肥量、灌溉时间和水量等)和观察记录,确保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花生田间管理任务。
鼓励学生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花生田间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花生各生长阶段的生长特点和管理要点,这是进行科学田间管理的基础,学生需清晰掌握不同阶段花生的需求,才能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
花生田间管理关键技术的操作方法,如中耕除草的深度和时间、施肥的种类和用量、病虫害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等,这些技术直接关系到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和花生品种,灵活调整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实际生产中情况复杂多变,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花生病虫害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花生病虫害种类繁多,症状相似,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知识,才能准确判断病虫害类型,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段精彩的花生丰收场景视频,画面中饱满的花生果实、农民喜悦的笑容呈现出丰收的喜悦;接着展示因田间管理不当导致花生生长不良、产量低下的图片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视频和图片,提问:“同学们,从视频和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不同?花生田间管理的好坏对花生生产有着怎样重要的影响呢?”随后,进一步引导:“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看看怎样才能种出高产优质的花生。”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和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然后推选代表发言,阐述花生田间管理与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鲜明对比的视频和图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花生田间管理技术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田间管理的重要性,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知识讲解:花生生长阶段与特点
教师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花生的四个主要生长阶段: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展示每个阶段花生植株的形态特征图片,如苗期花生的叶片形状、数量,开花下针期花朵的形态、下针的过程,结荚期幼果的生长变化,饱果成熟期果实的饱满程度等。同时,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花生生长的动态变化。
结合图表和数据,讲解每个生长阶段花生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力等环境条件的需求。例如,说明花生苗期适宜的温度范围,以及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幼苗生长的影响;阐述开花下针期充足光照对开花数量和下针质量的重要性;分析结荚期水分供应不足可能导致的荚果发育不良问题等。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根据花生开花下针期的特点,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田间管理措施呢?”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仔细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和视频,做好笔记。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桌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尝试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