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播种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作物生产》高教版第三版(北方本)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案以中职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农林牧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农业生产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与实践中学习花生播种技术。运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花生播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做事”的转变。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农业生产态度,让学生深刻认识花生播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操作、注重细节的职业习惯,在花生播种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工作的耐心与细心,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科学思维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花生种子特性、土壤条件等因素,分析其与花生播种技术的关联,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不同播种技术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花生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方式选择与操作等播种技术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要点,能够独立完成花生播种的各项工作。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和生产需求,合理选择和调整花生播种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合作交流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花生播种实践任务。
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意见,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花生种子的处理方法,包括选种、晒种、浸种、拌种等技术要点,这是保证花生出苗率和幼苗健壮的关键环节。
花生播种前的整地施肥技术,了解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整地要求和施肥原则,为花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常见花生播种方式的操作方法,如穴播、条播等,掌握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等关键参数的设置。
花生播种的适宜时期和播种量的确定,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最佳播种时间和合理的播种量,确保花生生长整齐、产量稳定。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土壤质地、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花生种子处理方法和整地施肥方案,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准确把握花生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等参数,使其既符合花生生长需求,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要求较高。
理解花生播种时期和播种量与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涉及到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花生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生长周期视频,重点突出花生播种后发芽、出苗的过程。播放结束后,展示一些因播种技术不当导致花生缺苗、生长不良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和图片,大家想一想,花生播种技术对花生的生长和收获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花生播种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才能保证花生的良好生长呢?”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和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初步想法,如认为播种不好会影响花生的出苗数量等。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花生播种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知识讲解
1.花生种子的处理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PPT展示不同品种的花生种子,讲解选种的标准,如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均匀、无病虫害的种子。同时,结合实物展示,详细介绍晒种、浸种、拌种的操作方法和作用原理。例如,讲解晒种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增强种子活力;浸种能促进种子吸水,加快发芽速度;拌种可预防病虫害等。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如“为什么要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晒种的时间和温度有什么要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PPT和实物展示,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记录重要知识点,如选种的具体标准、各种种子处理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设计意图:通过PPT展示和实物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花生种子处理方法。提问和互动环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