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作物生产》高教版第三版(北方本)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案以中职教育“能力本位、实践导向”为核心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农林牧渔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摒弃传统单一讲授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大豆田间管理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大豆田间管理技术,适应未来农业生产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转变。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大豆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增强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在田间管理操作中注重细节、规范流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科学思维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大豆田间管理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大豆生长状况,归纳总结影响其生长的因素,并进行逻辑推理,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鼓励学生在田间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灵活应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大豆田间管理各个环节的操作技术,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等,能够独立完成大豆田间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大豆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选择和调整田间管理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合作交流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豆田间管理任务。
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意见,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共同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豆田间中耕除草的方法和作用,包括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的操作要点,以及中耕对改善土壤通气性、保水保肥的重要意义。
大豆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技术,掌握基肥、种肥、追肥的施用时间、种类和用量,了解各种肥料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大豆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熟悉大豆蚜虫、食心虫、根腐病、灰斑病等病虫害的症状特点,掌握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具体措施。
大豆灌溉与排水技术,根据大豆生长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合理确定灌溉时间和水量,以及在雨季做好排水防涝工作。
教学难点
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大豆品种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大豆田间管理方案,需要学生将多方面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准确判断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和药剂,不同病虫害的症状相似,且防治方法因发生情况而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
理解化学调控技术在大豆田间管理中的应用原理,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根据大豆生长状况合理使用化学调控剂,这涉及到植物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管理良好、植株健壮、豆荚饱满的大豆田;另一组是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植株矮小瘦弱的大豆田。展示完毕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比这两组图片,大家能明显看出不同管理方式下大豆生长状况的差异。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大豆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具体包括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又会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认为杂草会影响大豆生长,病虫害会导致大豆减产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知识讲解
1.大豆中耕除草技术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PPT展示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的图片和视频,详细讲解三种除草方式的操作方法和适用场景。讲解人工除草时,强调除草的时机和注意事项,如避免损伤大豆根系;介绍机械除草时,展示不同类型的除草机械及其工作原理;讲解化学除草时,重点说明除草剂的选择、使用浓度、喷洒方法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耕除草对大豆生长的作用,如中耕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减少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如“为什么在大豆生长前期要进行中耕除草?化学除草时如何避免药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