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
部分:电磁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国家标准计
划编号T-419)是国家标准委于2023年12月下达的国家标准修订
项目(国标委发﹝2023﹞63号)。该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全国地震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管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
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江苏省地震局等。
(二)标准修订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GB/T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自
2004年发布实施以来,为我国地震台站电磁观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
的技术依据。该标准明确了地震台站电磁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规定了不同电磁
骚扰源与观测设施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相应的测试与计算方法,有效保障了地
震台站电磁观测数据的质量和连续性,被广泛应用于地方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
围划定中。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生命线工程不断延
伸等等,带来了一系列附加的环境干扰问题,电磁观测的各种环境干扰因素也发
生诸多变化,实际的干扰因素已经超出了原标准中所涵盖的环境干扰要素范围。
如电气化铁路电弧已经影响了多个地磁台站,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也超
出了原标准中规定的范围。另外,随着观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原标准在技术指标、
测试方法及适用范围等方面,也难以满足当前地震监测工作的新需求。因此,修
订GB/T19531.2—2004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以适应现代电磁环境变化,确保地
震台站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修订后的《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国家标准,将
应用于地震行业的地磁、地电台网的建设和运行,同时为其他行业电磁台站的建
设和运行提供指导,增强电磁观测对观测环境的适应性,实现电磁观测台站观测
环境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进而促进地震监测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很好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工作组的组成单位
主要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新疆地震局、河北地震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琪、王兰炜、张宇、张兴国、张秀霞、王晓美、郭宇
鑫、胡秀娟、杨福喜、张素琴、何宇飞、赵旭东、谭大诚、刘高川、汤一翔。
1
任务分工:
李琪负责组织讨论标准编写方案并做出具体安排、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全文
审查和修改完善;
王兰炜负责标准中地电部分的整体方案设计和任务分工;
张宇、张兴国和谭大诚负责标准中地震观测站地电场观测、地电阻率观测相
关条文的修改完善,提供相应部分的编制说明;
张秀霞负责基于现有地磁台站统计电气化铁路运输系统距地磁观测点的最
小距离;
郭宇鑫负责新型电磁干扰源的仿真模拟研究;
王晓美、杨福喜、张素琴、何宇飞、赵旭东、刘高川、汤一翔负责标准中地
震观测站地磁观测相关条文的修改完善,提供相应部分的编制说明;
胡秀娟负责编制说明修改前后技术依据的整理和完善。
(四)主要工作过程
(1)预研阶段(2023年3月-5月)
GB/T19531.2—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国
家标准经过复审后确定修订,主管部门确定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后,形成草案稿、
预研材料等相关材料。
(2)计划下达(2023年12月)
修订项目于2023年12月正式下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牵头起草
单位,起草组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琪研究员为组长,中国地震局地震
预测研究所王兰炜研究员为副组长。
(3)起草阶段(2024年1月-2025年4月)
2024年1月-2025年2月,起草组通过实地走访、文献调研等方式,广泛调研
国内外地震台站电磁观测环境现状,对国内电磁站点受干扰情况进行系统统计分
析。针对新型干扰源,运用先进的仿真模拟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综合各方数据和
分析结果,形成标准初稿。
2025年2月18-21日,组织召开《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
观测》专家咨询会,邀请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