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涉重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第6部分:矿硐勘查技术》编制说明.doc
文件大小:146.55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9.34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涉重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第6部分:矿硐勘查技术》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2024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安中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中勘环境地质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向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报了《涉金属矿产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第6部分:矿硐勘查》。2024年4月,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同意将涉金属矿产开发矿硐勘查技术规范以及其他标准构成涉金属矿产开发环境污染防治系列标准。2024年5月,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本标准体系纳入“2024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涉金属矿产开发环境污染防治规范涵盖调查评价、风险评估、动态监测、可研立项、矿硐勘查、矿硐治理以及矿硐治理评估等过程的系列技术规范,为满足涉重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通用性并突出不同环节的特点,DB61/T××××《涉金属矿产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调查评价;

——第3部分:监测;

——第4部分:分区风险评估及防控;

——第5部分: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第6部分:矿硐勘查技术;

——第7部分:废弃矿硐封堵技术。

本标准为“第6部分:矿硐勘查”,标准计划编号SDBXM013-2024)。本标准为首次制定,为推荐性标准。

2编制目的及意义

2.1涉金属矿产开发酸性水与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4日彭拜新闻报道白河县废弃硫铁矿酸性“磺水”污染事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副总理的韩正先后做出了重要批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孙金龙书记要求对地方加强指导,系统治理,黄润秋部长指出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组织研究攻关,指导陕西省做好整治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研究部署并迅速在白河县开展了硫铁矿水质污染专项整治工作。与此同时,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汉丹江流域开展举一反三的调查评价以及防治工作,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21年12月安康市蒿坪流域石煤矿区酸性水及重金属污染成为中央环保督察的典型案例。2021年及2023年8.28丹江流域锑污染事故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重点关注。另外,已有的资料表明,黄河流域的潼关县、华阴市、洛南县的小秦岭金矿区汞铅镉重金属污染严重,洛南县黄龙河流域钼矿开采酸性水及重金属污染严重。嘉陵江流域的凤太铅锌矿、勉略宁有色金属矿集区存在铅锌镉等重金属污染,汉江流域的旬阳铅锌、汞锑矿区以及蒿坪河流域石煤矿、略阳、西乡及宁强的硫铁矿等酸性水及重金属污染严重。陕西省黄河流域、秦巴山地涉重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点多面广,问题严重,影响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影响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2.2矿硐勘查为矿硐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是涉金属矿产开采污染治理的关键

涉金属矿产开发最主要的污染源头有矿硐涌水、废渣堆浸淋水、尾矿库酸性排水等,而矿硐酸性涌水因其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而成为涉重金属矿山源头污染治理的关键。消除或控制矿硐污染源的源头,减少矿硐酸性水的水量和重金属浓度,需要针对性地从矿硐外部封堵构造裂隙、大气降水的“天窗”,阻断汇入矿硐的地表径流,精准封堵矿硐内部出水点,阻隔封闭与地下水接触的残留矿体表面,通过隔绝水体、空气等,破坏酸性水形成条件,减少矿硐内酸性水形成量,从而减少和消除矿硐酸性水流入地表水体。

矿硐勘查工作从治理工程的需求出发,对存在重金属污染矿硐进行系统诊断,采用技术人员入硐调查与资料收集、调查走访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矿硐分布情况、矿硐空间形态特征、矿硐涌水特征(涌水量、水质、涌水位置)、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安全稳定性,为矿硐污染治理措施设计与施工提供关键支撑数据,有利于设计人员对重金属污染矿硐综合施策,快速有效的找到技术可靠、经济可行、效果显著的治理措施,实现矿硐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从而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生态恢复等综合手段,持续减轻矿硐重金属污染。

2.3填补我国涉金属矿产开采矿硐勘查技术规范的空白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员对于涉金属矿山矿硐勘查结果有可能存在大差异性,为规范涉金属污染的矿硐勘查工作,提高矿硐勘查工作全面性与准确性,促进勘查技术单位为后续矿硐治理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支撑数据。因此迫切需要《涉金属矿产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来规范矿硐勘查工作,有效服务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3承担单位及起草组成员

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起草组成员包括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安中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中勘环境地质研究中心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