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考试模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CO的比重为()。
A、2.25千克/米3
B、1.52千克/米3
C、1.25千克/米3
D、3.25千克/米3
正确答案:A
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
A、几何元素
B、几何图形
C、几何线段
D、几何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非晶体内部微粒排列没有规则,所以没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3.在工件发蓝清洗后、皂化浸油之前,在其表面滴体积分数为10%的酚酞酒精溶液1-2滴,此时若溶液呈(),则说明清洗不干净。
A、粉红色
B、天蓝色
C、黑褐色
D、橘黄色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呈粉红色,工件发蓝清洗后若清洗不干净,表面可能残留碱性物质,滴加酚酞酒精溶液会呈粉红色,当溶液呈粉红色时说明清洗不干净,且要求是大于粉红色,所以选[A]
4.金属的流动性(),收缩率小,表明材料的铸造性能好。
A、差
B、好
C、中
D、无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金属的流动性好,收缩率小,表明材料的铸造性能好。流动性好有利于液态金属充满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收缩率小可以减少铸件产生缩孔、缩松、裂纹等缺陷的倾向,从而提高铸件的质量,所以流动性好是铸造性能良好的一个重要表现。
5.下列四种硬度的表示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A、80~90HRC
B、12~15HRC
C、170~230HBS
D、600~650HBS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洛氏硬度HRC常用于较硬材料,一般范围是20HRC-67HRC左右,选项A和B超出了正常范围;布氏硬度HBS适用于较软材料,一般范围是80HBS-450HBS左右,选项D超出了正常范围,选项C在布氏硬度正常范围内,所以最恰当。
6.除Fe和C外()其他元素的钢就是合金钢。
A、没关系
B、没有
C、不一定
D、有
正确答案:D
7.金属材料都是()。
A、晶界
B、晶格
C、多晶体
D、单晶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金属材料通常是由大量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界是晶粒之间的界面;晶格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空间点阵;单晶体是原子呈规则排列的晶体,金属材料一般不是单晶体,而是多晶体。所以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答案选[C]。
8.用一个或几个固定火焰喷嘴对旋转(转速为100~200r/min)工件表面进行加热,使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进行冷却的火焰淬火方法称为()。
A、旋转法
B、联合法
C、固定法
D、前进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旋转法是指用一个或几个固定火焰喷嘴对旋转(转速为100~200r/min)工件表面进行加热,使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进行冷却的火焰淬火方法。联合法是多种火焰淬火方式结合等;固定法不是这种特定的对旋转工件加热淬火方式;前进法也不符合该描述。
9.冷加工和热加工之间的区别在于()。
A、冷加工会产生加工硬化,而热加工时根本不会产生加工硬化
B、冷加工不必加热,而热加工必须要加热
C、冷加工是在低温下进行的,而热加工是在高温下进行的
D、冷加工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而热加工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冷加工和热加工的本质区别在于加工时的温度与金属再结晶温度的关系。冷加工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此时加工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热加工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加工硬化。选项A中说热加工根本不会产生加工硬化错误;选项B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区别;选项C中低温和高温表述不准确,关键是与再结晶温度的关系。
10.为提高灰铸铁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采用()热处理效果较好。
A、等温淬火
B、电加热表面淬火
C、渗碳后退火+高温回火
D、渗碳后退火+低温回火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等温淬火主要用于获得下贝氏体组织,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提高灰铸铁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效果不明显;电加热表面淬火能使灰铸铁表面快速加热并淬火,显著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渗碳后退火+高温回火或渗碳后退火+低温回火主要用于低碳钢等材料的渗碳处理后的后续热处理,与提高灰铸铁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无关。所以采用电加热表面淬火效果较好,答案选B。
11.轧机上辊调整装置又称()。
A、轴向调整装置
B、压上装置
C、横向调整装置
D、压下装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轧机上辊调整装置又称压下装置,它主要用于调整上辊的位置,从而改变轧辊之间的辊缝,以适应不同厚度板材的轧制要求。
12.把铸钢件加热到500~650℃保温2~4小时后,随炉缓冷至200~300℃后出炉空冷,这种工艺叫作()。
A、再结晶退火
B、扩散退火
C、去应力退火
D、球化退火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