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习题库与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
A、小群体
B、血缘群体
C、次级群体
D、初级群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初级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接触最多。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小群体概念较为宽泛。血缘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相比之下,初级群体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这一描述。
2.社会制度最具革命性的特征是()
A、约定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A
3.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
A、权力
B、职业
C、教育
D、收入
正确答案:B
4.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帕克
B、费孝通
C、韦伯
D、滕尼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帕克认为社区是占据一定地域的人群的集合,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了地域含义。滕尼斯提出了社区与社会的概念区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社区研究有重要贡献;韦伯主要在社会学理论等方面有诸多建树,但不是为社区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
5.文化往往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这主要是指文化的()
A、象征性
B、复合性
C、变迁性
D、传递性
正确答案:A
6.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革新
B、退缩主义
C、形式主义
D、反叛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默顿的失范理论中,反叛是指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革新是指接受社会认可的目标,但采用新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形式主义是指只坚持社会认可的手段,而放弃了社会认可的目标;退缩主义是指既放弃了社会认可的目标,也放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7.“镜中我”这一概念是由()提出的
A、米德
B、布鲁默
C、库利
D、戈夫曼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镜中我”是由库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镜中我”的概念。
8.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
A、终生社会化
B、少儿期的社会化
C、成年期的社会化
D、青年期的社会化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人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社会技能等,持续进行着社会化的过程。而青年期、成年期、少儿期的社会化只是其中的特定阶段,不具有广义的涵盖性。
9.个人开始直接、全面的学习和承担成人责任和权利通常发生在()
A、中年时期
B、儿童时期
C、青少年时期
D、青年时期
正确答案:D
10.“性善论”是由()提出的
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孟子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性,具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他的性善论强调道德的先天性和内在性,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礼仪和教育来约束和改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等,未明确提出性善论;老子主要探讨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与性善论无关。
11.小群体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
A、十个人
B、五个人
C、两个人
D、三个人
正确答案:B
12.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的冲突
C、文化暴力
D、文化的融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文化冲突会带来矛盾和对抗,不利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但不是发展主流;文化暴力更是对文化发展有害的行为。而文化的融合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吸收、创新,推动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13.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文化特质
B、文化丛
C、文化特质丛
D、文化模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它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比如一个工具、一种习俗等。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文化丛是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文化单位。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所以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文化特质。
14.社会群体至少由()人组成。
A、10人
B、3人
C、2人
D、5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