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社会理论;引言:“女汉子”之争;无论在任何社会和文明形态中,两性的依存关系都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基础。数千年来,妇女的屈从地位使得女性为改善自己境况所做的努力与抗争,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漫长的革命”。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推进,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而不断蓬勃发展的女性主义理论,成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争相讨论和拓展的兼具理论性和经验性的重要研究阵地。
作为20世纪产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理论之一,女性主义(feminism)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女性主义究竟指的是什么”。作为范围很广、争论活跃的跨学科理论阵地,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不同学者之间所指称的“女性主义”的含义有所不同。但是,究其目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致力于对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源、结果及解决途径进行解说,并期望通过引起社会与文化变革来实现男女实质的平等;究其特点,女性主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格,它既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行动方法。;长期以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被认为“始终想对人类社会做出一般性的陈述,但却忽略了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社会事实,即社会性别差异及其不平等问题”。女性主义理论恰好直面社会生活中“秘而不宣”的性别权力结构,引发了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震动和思索。它的主要对象以及研究起点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和经验;它将女性视为研究调查过程的中心主体,试图以女性在社会世界的观点来检视世界。女性主义将社会性别(gender)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引入社会学研究中,拓展了理解个人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社会、文化含义,并以鲜明的批判和颠覆色彩,构成社会学理论范式的重要力量之一。本章将重点介绍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社会理论及其发展概况。;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第一节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社会学中,此种行动承诺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由种族、少数族群和后殖民社会中发展出来的批判性社会学理论所共有的特点。必须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有???多议题还存在诸多分歧,然而,女性主义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让一些长期以来被遗忘、被忽视的社会现象和群体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并对社会学自身的客观性、中立性、权威性展开深入的反思和修正。
;第一节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8世纪末的法国,新生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女性抓住这一口号作为争取男女平等的契机。当时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OlympedeGouges)在1791年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主张妇女与男人有同样的天赋人权。“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这种天赋的权利应包括:自由、产业、安全,尤其是反抗压迫。”在英国,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深受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撰写《女权辩护》并以理性为武器,以妇女自己的声音向世界提出妇女权利的要求。她说:“不仅男女两性的德行,而且两性的知识在性质上也应该是相同的,即使在程度上不相等;女人不仅被看做是有道德的人,而且是有理性的人,她们应该采取和男人一样的方法,来努力取得人类的美德。”;第一节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自由女性主义基于几点基本预设: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否认女性在理性上处于劣势。她们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理性的差异。自由女性主义反对强调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而是强调两性之间的相似性。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纠正法律与教育体制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主义体现在因性别而产生的机会差异上。正是在教育、法律上处于的劣势地位导致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3.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公平竞争,反对照顾弱者或弱势群体。男女两性应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发挥各自的潜能。;第一节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将注意力集中在父权制这个概念上,认为社会中无处不充斥着由社会性别结构形成的权力关系。它认为如果要实现两性的平等,则必须彻底重建社会。这种深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影响的女性主义理论,从经济的角度剖析了两性关系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把妇女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家庭”压迫的对象。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生产关系来决定。恩格斯受了同时代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H.Morgan)的影响,认识到,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牧群和农业用地所有制已经变成了一种男性支配女性的权力之源。尤其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中,财产的男性继承使得女性被限制在家庭领域。性别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