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社会理论: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PPT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763.5 KB
总页数:8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1.26万字
文档摘要

实践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第九章;第九章;第一节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例如,早期的建构论者主要重视对知识本身社会构成性的研究,指出了知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仍把知识当做“黑箱”,并没有揭示出知识建构的机制与过程。而实践建构论者则试图找出知识建构的社会机理,他们主要关注于两点:

(1)提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的解释,既包括实践领域,又包括某些次属领域(如科学)。

(2)把实践领域当做研究其主题的性质和转变的场域。

;从实践建构论角度来看,一切社会现实和知识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社会学研究本身实际就是一种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社会研究者及其对象都是处于实践之中的要素。所以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需要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与“作为研究过程的实践”都做出认真合理的分析,深入把握这些研究实践的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现实和知识。或者说,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者本身或研究场景、物质手段等都参与到研究实践之中,共同展示出现实的面相。

;社会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由关注社会秩序的宏大叙事到关注微观生活的机理与机制的转变。因关注情境性、地方性,强调具体实践的社会嵌入性,故“实践转向”的分析理念被认为是后现代的。他们对主客体关系、行动与结构的关系都有新的解释。我们这里将侧重讨论布迪厄的有关观点。;第一节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主要著作:

布迪厄的研究广泛涉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文学和教育诸多领域。他发表了一系列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作,其中许多著作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阿尔及利亚社会学》([1958]1962)、《社会学的技艺:认识论基础》([1968]1991)、《实践理论纲要》([1972]1977)、《教育、社会与文化的再生产》([1970]1977)、《区隔:品位见识的社会批判》([1979]1984)、《实践的逻辑》([1980]1990)、《学术人》([1984]1988)、《社会学发问》([1984]1993)、《国家贵族:权力场域中的精英学校》([1989]1996)、《另类话:关于反思社会学文集》(1990)、《语???与符号权力》(1991)、《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实践理性》(1998)、《男性统治》(1998)、《论电视》(1998)、《科学之科学与反思性》([2001]2004)、《经济的社会结构》(2005)等;第一节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但突破了以往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思辨,而且也不同于社会理论中其他学派的观点,比如理性选择理论。他所倡导的社会实践学(socialpraxeology),旨在综合“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立场。其研究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关于社会行动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九章;第二节反思社会学;其合作者华康德(L.Wacquant)指出:

“布迪厄不是通过形成一套严格限定的理论,而是通过系统地发展一种社会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一套十分简明的概念工具,建构研究对象的程序以及将一个研究领域中业已发现的知识转用到另一个领域的程序。”用布迪厄本人的话说,就是“社会学是一门将现象上不同的事物看做在其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的思维的艺术,也是一门将在一个建构完成的对象——例如宗教场域——上确立的知识,转用到一系列新的对象——如艺术和政治场域等——上的艺术”。

;社会:社会是一种双重结构的生活,即以两种方式存在——

首先是存在于“初级的客观性”(objectivityofthefirstorder)中,这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

其次是存在于“次级的客观性”(objectivityofthesecondorder)中,这主要是指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各种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

;社会学的任务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socialuniverse)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socialworlds)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也是存在于现实自身中的那些知识的对象。若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解为一个二维的“关系体系,也就是既包括各群体或阶级间的权力关系,也包括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那么就必然产生一种双重解读(doublereading)。他所说的双重解读是指,一种立场是用社会物理学(socialphysics)的方式透视社会:把社会看做一种客观的结构,这就是客观主义,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