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噪音整改措施工作计划
为系统解决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切实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结合前期对辖区内12个主要广场舞活动点(包括人民公园、朝阳广场、幸福社区中心广场等)的实地调研、327份居民问卷反馈及环保部门连续30日的噪音监测数据(平均等效声级68-82分贝,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域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限值15-32分贝),现制定本整改措施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整改目标与基本原则
以“减存量、控增量、建机制”为核心目标,力争60日内实现重点区域广场舞噪音达标率100%,居民投诉量较整改前(月均45起)下降90%以上;3个月内建立“宣传引导-技术管控-制度约束-执法保障”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管理模式。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管控结合”“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原则,既严格规范活动行为,又尊重群众健身需求。
二、具体整改措施与实施路径
(一)精准摸排与分类施策
1.全面建立活动档案:由街道综合执法队联合社区网格员,对辖区内所有广场舞活动点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记录活动时间(早6:00-8:00、晚18:30-21:30为高频时段)、参与人数(10-200人不等)、使用设备(90%为便携式音箱,功率50-200瓦)、场地属性(公共广场占60%、小区配套广场占35%、道路空地占5%)等信息,建立“一活动点一档案”,明确重点整改对象(如紧邻居民楼的幸福社区广场、夜间活动至22:00的朝阳广场)。
2.划分管控等级:根据活动点与居民楼的距离(<50米为高敏感区,50-100米为中敏感区,>100米为低敏感区)、活动时段(夜间>21:00为严管时段,早间>7:30为次严管时段),将12个活动点划分为3个管控等级。高敏感区(4个)实施“双限”管理(限时21:00前结束、限音量≤55分贝);中敏感区(5个)实施“单限”管理(限音量≤60分贝);低敏感区(3个)由活动组织者自主管理但需备案。
(二)多元宣传引导,培育文明意识
1.分层开展宣传教育:
-针对活动组织者(领队):由街道文旅办牵头,联合社区召开专题培训会(每周1场,持续4周),邀请环保部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明确“60分贝(昼间)、50分贝(夜间)”的法定限值及违规处罚条款;组织观看噪音对儿童学习、老人睡眠影响的案例视频;发放《广场舞文明活动承诺书》,要求领队签字后在活动点公示(公示牌尺寸60cm×80cm,内容包含承诺条款、监督电话),目前已联系15名领队,签约率目标100%。
-针对参与者:通过社区“红色小喇叭”(每日早6:30、晚18:00循环播放提示语)、入户发放《致广场舞爱好者的一封信》(内容含噪音危害、文明公约、设备改造建议,印刷5000份,3日内完成发放)、在活动点设置温馨提示牌(材质为不锈钢,安装高度1.5米,内容含“轻声乐舞,邻里和乐”标语及音量标准)等方式,强化规则意识。
-针对居民群体:通过社区公众号推送“噪音扰民维权指南”(含投诉渠道、监测标准、处理流程),联合学校开展“小小监督员”活动(组织小学生绘制“静音广场”主题手抄报,在活动点展示),促进双向理解。
2.创新宣传形式:联合本地融媒体制作“广场舞噪音那些事”系列短视频(3期,每期5分钟),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送(目标播放量5万+),内容包括“分贝仪实测对比”(正常对话40分贝、广场舞超标音箱80分贝)、“无线耳机广场舞”案例(展示某社区试点效果)、“文明领队访谈”(邀请已签约领队分享管理经验)。
(三)技术手段赋能,实现精准管控
1.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在高敏感区(4个)和中敏感区(5个)活动点安装9套“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设备选用XX品牌,具备实时监测、超标报警、数据存储功能,监测频次为每分钟1次,阈值设置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设备通过物联网平台接入街道综合指挥中心,当噪音超标时,系统自动向活动领队(绑定其手机号)发送预警短信(内容:“当前XX广场噪音XX分贝,已超标,请降低音量”),同时同步推送至网格员手机(便于现场核查)。设备安装工程由XX科技公司负责,5日内完成选址(避开遮挡物,高度1.8-2米),10日内完成调试(需通过环保部门校准)。
2.推广低噪音设备:
-定向扩音设备:针对高敏感区(如幸福社区广场,紧邻3栋居民楼),由街道出资采购8台定向扬声器(型号XX,声束角30°,有效传播距离50米,扩散区域噪音降低15-20分贝),替换原有全向音箱。设备使用培训由供应商负责(1日内完成),要求领队在活动前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