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减法(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6例3和“试一试”,完成教科书P27“做一做”第1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图片、叙述图意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看图说一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一、出示例题情境图,导入新课,理解“去掉”
课件出示教科书P26例3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学情预设】小男孩手里原来拿了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3个气球。(教师追问:还能用加法来计算吗?)
【教学提示】学生在表达的时候
【教学提示】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注意用课件动态演示气球飞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也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
师:对,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到底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情境图,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初步理解“去掉”的意思,为新课的探究打下基础。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自主操作。
师:怎样知道还剩3个气球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1:借助圆片摆一摆。
预设2:用笔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解释“画掉”是什么意思,理解“画掉”就是飞走了1个气球,也可以说“去掉”了1个。)
师:请你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不管是拿走还是画掉,都表示从4里面去掉了1。
2.统一方法,圈一圈。
师:原来有4个圆片,要去掉1个圆片,我们就用虚线圈把它圈起来并加上箭头,表示“去掉”,现在剩下了3个。(教师用圆片在黑板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哪些是剩下的,哪些是去掉的,分别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减法比加法更难理解,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操作活动:首先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借助直观、数形结合抽象成图,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理解减法的含义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减法算式
(一)认识减法算式
1.认识减号。
师: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了1。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减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板书课题:减法(1)]
师: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的名字叫“减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减法。
2.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
师:你知道这道题的减法算式怎样写吗?
【学情预设】借助直观操作的经验,学生会列出算式4-1=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1=3。
师:算式中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3又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4表示原来有4个气球,1表示飞走了1个气球,“-”表示飞走了,即去掉,3表示最后剩3个气球。
3.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4减1等于3。
指名读,学生齐读。(板书:读作:4减1等于3。)
4.加深对算式4-1=3的理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4-1=3的意思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有4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3辆汽车。
预设2:有4颗糖,吃了1颗,还剩3颗糖。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把意思说清楚。
师: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4辆汽车,开走了1辆,求还剩几辆汽车;4颗糖,吃了1颗,求还剩几颗糖……都可以用减法计算,算式都是4-1=3。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我们所说的“去掉”在数学中可以用“-”来表示,从而在算式中理解减法的意义。通过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4-1=3的意思,让学生逐渐从具体情境过渡到数学的抽象算式,初步建立减法的模型。
(二)运用“同样多”理解减法算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6“试一试”情境图。
师:你们可以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果果有4根香蕉,花花有3根香蕉;果果比花花多1根香蕉;花花比果果少1根香蕉。
2.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师:果果怎么做,就可以使自己的香蕉和花花的同样多?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果果减少1根香蕉。
预设2:果果吃掉1根香蕉。
师:果果的这一个动作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可以)应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4-1=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含义呢?
【学情预设】果果原来有4根香蕉,吃掉1根,还剩3根香蕉。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