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2
《志愿服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志愿服务
课程代码:4400164
适用专业:民政服务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学时(理论:24实践:24)
学分:4学分
课程团队成员: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志愿服务》是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志愿文化为主线,以了解民政工作为起点,以涵养志愿精神为重点,以践行志愿服务为落脚点。课程开设与三年级第一学期,先导课程有《民政工作原理与实务》《社会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实务》《民政社会工作方法》多门专业课程,学生已经逐步了解民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民政工作的基本业务,基本建立民政工作的价值理念,熟悉民政与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开展了系列专业实训和志愿服务实践之后所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将为后续《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课程教学储备一定的志愿服务精神、劳动精神,志愿者人才管理与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本课程将重点培养学生习得乡村振兴、助残扶弱、养老服务、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必备的志愿者队伍管理与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培养学生志愿服务乐于进基层、进社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为民爱民、甘于奉献、可持续发展迁移的素质,思想政治立场坚定,成为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可持续发展的民政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总体目标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熟知各领域志愿服务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原理,掌握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基本技术、常用方法等,既注重为民爱民、甘于奉献的价值内化、知识传承,又注重志愿服务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人人乐于志愿服务”,实现对志愿服务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和创新运用。
(二)具体目标与要求
1.素质
(1)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工作态度;
培养学生诚信友爱,负责担当,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
(2)职业素质:具有为民爱民、温情服务、甘于奉献、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
(3)职业规范:重视专业价值铸造,使培养对象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怀有“爱民之心”职业情感,恪守“为民之责”职业责任和良好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2.知识
(1)理解志愿服务的真实内涵,熟悉志愿服务的基本过程、作用与价值;
(2)领悟志愿精神的真实内涵;
(3)掌握多领域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和原理;
(4)分析志愿服务的过程,阐述志愿服务的成果;
(5)掌握志愿服务人才队伍、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原理。
3.能力
(1)通过制定志愿服务项目工作分析方案,学生能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实施志愿服务岗位调查,编写志愿服务岗位说明书;
(2)通过校内志愿者招募与选拔、辅导与培训、支持与督导、团队建设与发展,学生能运用志愿者管理的基本知识,做好志愿者人才队伍、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3)通过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学生能运用志愿服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模式,指导团队进行志愿服务风险管理;
(4)通过学习志愿者成果转换的原理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志愿服务成果转化。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国家标准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5号《志愿服务条例》、《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年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的“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为指引参照,按照“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四大关键能力”(调查与分析、沟通与服务、组织与协调、项目运营与管理能力)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立足行业,开展定制化志愿服务;
立足校园,开展常规化志愿服务;
立足社会,开展个性化志愿服务,创建课堂学习+研讨,课外实训+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将理论知识、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个任务,每一次课程实践,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认知环境具体化、实训教学项目化、目标要求操作化、学习评价过程化、课程质量可视化。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安排见表1
表1《志愿服务》课程结构
序号
学习任务(项目)
子任务(项目)
1
项目一: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者与志愿行为的认知
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认知
2
项目二:志愿服务人才管理
志愿者规划
志愿者保障
志愿者招募与选拔
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