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一)教案
课题
5.《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类型
精读课文第三单元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借古喻今的写作方法。
2.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的结构,掌握议论文层次结构的分析方法。
3.体会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
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
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
方法
设问启发、自由质疑、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
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生活杂感》
二、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作品多以农村题材为主,语言朴实,文字严谨。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5月。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根据中央要求全面实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彻底消除“文革”余毒,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党迫切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弥笃贻误亵渎
引人入胜从善如流天渊之别
土壅而川决截然相反追古思今
文过饰非如出一辙娓娓动听
入情入理掩卷沉思门庭若市
四、诵读作品,整体感知
(一)解题
正标题:概括出文章论述的中心。
副标题:指明“有感”的依据和由来,对正标题既有补充的作用,又有把感想限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作用。
纳谏(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齐威王。
止谤(制止打击别人提意见)——周厉王。
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着重以齐威王勇于纳谏这一点来立论,结合周厉王“止谤”的故事,对照展开论述,然后联系实际发感想。
(二)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重读篇目,抒发重读感受。
第二部分(7-9自然段):借《邹》文,追古思今,加以对照。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再次回到重读文章中,写作者的具体感受。
第四部分(12-13自然段):照应开头,同时再次点明写作目的。
五、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1.探讨全文四部分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说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引起下文。引人入胜,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先从古代纳谏的贤君明臣尤属齐威王和邹忌,到赞佩齐威王纳谏的大智与风度,再联想到周厉王因为止谤而垮台,说明两种态度必然导致两种结果。然后再联系现实:有些领导怕听逆耳之言,“四人帮”以棒止谤的反面教训。
第三部分,引出作者的两点感受:感受一是说取得成果要靠双方努力,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纳谏的明君;感受二是说进谏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四部分,根据历史教训,向各级领导提出忠告,希望他们“悬赏纳谏”,改进工作,推动现代建设。
2.全文结构属于怎样的类型?
明确:属递进式结构。
“重读”→古今对比→感想→提出忠告。
层层推进,步步加深。
六、分析典故的运用
1.找出文中的典故:
⑴《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⑵“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⑶美芹之献《列子·杨朱篇》
⑷比干,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⑸唐太宗与魏征
⑹周厉王止谤
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⑻屈原与楚怀王
2.典故的运用:
古古对照:
⑴唐太宗和魏征——齐威王和邹忌
⑵比干、屈原——魏征、邹忌
⑶周厉王止谤垮台——齐威王纳谏战胜于朝廷
⑷《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今对照:
⑴齐威王纳谏——现在有人拒绝批评
⑵周厉王止谤——四人帮垮台
七、内容主旨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在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后,通过对比齐威王与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敢于纳谏,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
八、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使得所论鲜明突出,这是本文写作特色上最突出的一点。
从题目上看,“纳谏”、“止谤”,态度相反,意义对立,揭示了鲜明的对比寓意。至于文中,少数从谏如流的明君之国而是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示例与“忠臣义士,赤心耿耿,进忠进谏”,而被挖心、放逐的强烈对比;齐威王与周厉王态度不同,结果相反的对比等等,无不使得文章欲抒之感,欲达之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