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新发展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关注点差异明显,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在不同阶段有重大调整,为新发展阶段的研究提供了背景和方向。
从20世纪初至今,国际医学教育经历了三代改革,当前以跨界、交叉融合为特征的第四代医学教育改革已初见端倪。总体来看,国外医学教育发展时间长,宏观管理体制和医学教育基本制度相对成熟,改革主要集中于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教育评价及学生发展等微观层面。
我国医学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所医学院,发展到目前临床本科医学院校192所,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医学教育体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王德炳牵头开展了两项对我国医学教育政策影响较大的研究。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医学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如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与培养方式调整,实施以“5+3”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发展新医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2.新发展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选题意义重大,关系到人民幸福、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健康问题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新发展阶段,面对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提升和全球疫情防治、维护健康安全的挑战,我国医学教育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探寻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以满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为新发展阶段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能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助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发展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大医学部召开,体现了国家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本课题聚焦于新发展阶段高等医学教育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下设国际参照、医教协同、供需平衡、培养创新和质量保障等五个子课题,将有效地指导新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助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课题成果将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意见。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新发展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研究目标明确,旨在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国际参照、医教协同、供需平衡、培养创新和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以适应新发展阶段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2.研究内容
国际参照: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趋势,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国外医学教育发展时间长,宏观管理体制和基本制度相对成熟,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教育评价及学生发展等微观层面。我国可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路径。
医教协同:医教协同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和载体。这意味着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医学人才。例如,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来井冈山大学医学部开展调研时指出,我国新发展阶段医学教育改革中,医教协同是前提和载体,供需平衡是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核心,质量保障则是关键。通过医教协同,可优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临床双师队伍建设。
供需平衡:供需平衡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基础。要根据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医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确保培养的医学人才能够满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发展阶段,面对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提升和全球疫情防治、维护健康安全的挑战,我国医学教育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供需平衡。
培养创新:培养创新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展的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贯制、二结合、三段式、四措施、五完善”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软硬件建设成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以问题为引导(PBL)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质量保障:质量保障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建立了由三个层次(学校、院系、教研室)和四大系统(信息、监督、评价和反馈)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
3.重要观点
医教协同是前提和载体,供需平衡是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核心,质量保障是关键。这一重要观点为新发展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的参照。医教协同能够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供需平衡能够确保培养的医学人才符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