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洼春秋:“王青天”的民生叙事
在邵岗公社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被百姓铭记于心的人物——王允祥,大家都亲切的称他“王祥”。他生于1929年,1980年11月病逝。他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为群众办实事。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救助了不少穷苦人,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当时百姓皆尊称他为“王青天”。时至今日,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口耳相传,诉说着一位人民公仆的赤诚初心。
往昔恩情,铭记于心
王允祥与下洼桑家的渊源,早在他的少年时代便已结下。彼时家境贫寒的他,在桑家下洼学堂求学,我的祖父与曾祖父不仅减免其学费,更在生活中给予他家无私的帮扶。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在岁月中悄然生根。
时光流转,王祥家因强征壮丁之困陷入绝境,时任保长的我的曾祖父挺身而出,凭借一己之力免除王家兵役,救下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这份恩情,王家始终铭记于心。当王允祥走上领导岗位,便以实际行动回馈我们桑家,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为我们家撑起一片庇护的荫凉。在1960年那个困难岁月,公社书记王祥和大队书记牛泽平都曾要求联队书记卢怀贵,决不能让桑田(我的祖父)被饿死。他们的一句话,挽救了我们一大家人。
正直之举,庇护百姓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批斗之风盛行。下洼公敌唐明礼不光想批斗我祖父,还变本加厉想批斗我父亲,有一次居然拉上我父亲一起批斗,在下洼大巷口。这消息传到公社书记王祥耳朵里。王祥找到唐明礼,训斥道:桑田固然有罪,你批斗他就可以了,为什么还批斗他的小孩,他的子女没有错,你不能扩大打击面。从此,我的父亲再也没有挨过批斗。
王祥喜欢打麻将,经常喊下洼劳模、王医师等人打麻将。身为公社书记的他,打破阶级偏见,竟敢于邀请身为“四类分子”的我的祖父共搓麻将。我的祖父是富农,又是四类分子,一般人连讲话都会回避,更别提说一起打麻将。我的祖父小心翼翼地来到王祥家,说“我四类分子,你党委书记,怎么敢要我打麻将”。面对我祖父的诚惶诚恐,王祥说“腰直起来,胆子放大一点,天塌不下来,有事我负责”。在那个人人自危、人人难保的年代,这不仅是一场牌局,更是对阶级成份论的有力抗争,让我的祖父重拾一点尊严与温暖。
慧眼识才,大胆任用
1962年,王允祥独具慧眼,让我的父亲踏上了教书之路,承担其起整个下洼小学的教学任务,让下洼小学重现昔日的辉煌。可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的父亲教书生涯被迫中断。
王祥比较欣赏包立明的为人忠厚。王祥家属出面做媒把桑和霞嫁给了包立明。包立明当兵回来,王祥给他安排到路宣队,后又让他到旧县管理市场。王祥比较瘦,还有气管炎、咳嗽,冬天的晚上怕冷,还让包立明跟他一起睡。后来朱明齐的大队书记被拿掉了,让包立明当。包立明因为家族矛盾没处理好,大队书记被免掉,王祥又安排他当了民兵营长、大队会计、青竹郢校长,足以看出王祥是多么器重包立明。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允祥自己也受到了批斗。不过,由于他平日里人缘极佳,在批斗中并未遭受太多惩罚,只是走了个形式。后来,有人揭发王祥投机倒把,上面派人来调查。当时的朱明齐书记十分狡猾,将此事推给包立明,称包立明清楚情况。包立明当时年轻,政治上不成熟,并未多想,便在调查材料上批了“情况属实”。这封举报信最终又回到了王祥手中,让他对包立明有点失望,此后就不怎么提拔他。
心怀百姓,敢为人先
王祥胆子大,连路宣队都不怕。那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分得一份小粮地,在忙完集体活之余,才可以经营下自己的一份小粮地。上面的要求是先公后私,小粮地是资本主义尾巴,必须先忙完集体的活、队里的活,才能忙自己的小粮地。但是王祥不这么认为,他以超前的眼光与魄力,力主下洼生产队“先私后公”。他向队长唐明义坦言:“只有让那社员种好自己的小粮地,之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干集体的话。他说,不种好自己的地,干集体的活也不安心,老是想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王祥让下洼人先私后公,有什么责任,他担着。包咀队那时还在先公后私,看到下洼队先种小粮地,就向上回报。但是,包括路宣队也没有拿王祥怎么样。
王祥一家对下洼人有着特殊的感情。王场最初是跟中郢合在一起劳动,但是王祥家跟中郢人不合群,便独自加入了下洼队。下洼人朴实善良,对王祥一家照顾有加。王祥的父亲无需做重活,只需到场上看看鸡,一天就能记10工分。队里分粮食时,也会让王祥父亲来负责,这样即便有人说私分粮食,因为是王祥父亲所为,大队也不敢轻易指责。
后来王祥调到津里当书记。有一次路宣队来下洼这边,宣称一家养鸡最多不超过5只,人口少的最多不超过3只,限期卖掉多余的鸡,否则挨家挨户鸡窝掏,掏出来立即摔死然后弄吃掉,别的什么鹅啊羊啊,更不准养。听到这个命令,家家户户都吓得赶紧准备卖鸡。唐明阳家养的羊也拉到他舅舅家。社员本来就指望养点鸡能吃点鸡蛋还能换点零花钱,这下不准养鸡,大家都舍不得卖掉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