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上大学
在上海求学的那段时光,我时常做着这样一个梦:笼罩在蚊帐中的小床化为一叶乌篷船,载着我顺着波涛起伏的长江,向入海口奔去,而前方正是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倒映着星辰的大海。
我的家乡在湖北武汉,大学四年赴上海求学。我便是这样一路顺水而下到了上海,在这里,长江一笔收尾,世界无垠展开。上海像一只巨大的鲸,包容着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而站上它山一样的脊背,对我和其他学子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魔都”流光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就像歌曲《上海滩》中唱的那样,这座城从近代以来便立在时代的潮头,以“大江东去”之势翻涌向前,掀起惊涛骇浪。
北看“帝都”,南看“魔都”。“魔都”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改革开放后,上海发展得更为迅速,成为带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地理位置与历史际遇的双重推力,造就了如今GDP破四千万亿、常住人口超两千万的大上海。
在上海,最有“魔都”气息的地方要数位于城市心腹地带的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等几个区了。走在武康路上,你会看到两旁并立着旧租界的红砖洋房,它们在梧桐树的婆娑树影中显得格外静谧。沿街咖啡馆飘出的甜香撩拨着你的嗅觉,而各种名人故居、别致的小店会在不经意间闯入你的眼帘。去南京路上看看,又是另一种体验——高楼鳞次栉比,行走在其间就像是漫游于城市森林,而随着汹涌的人潮迷失在流转的霓虹中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沿着繁华的街道一路走到外滩,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夜景!两岸的灯火如熔岩般喷薄而出,观景台上可以望见对岸流光溢彩的建筑群,你可以尽情领略东方明珠的妩媚、“陆家嘴三剑客”的傲然,沉醉在这独一无二的上海风光里。
初次看到上海的夜景时,我觉得这里就像是科幻片中的“赛博朋克之城”,我简直忍不住要怀疑这光怪陆离的景象是未来世界的全息投影。尤其当黄浦江的波浪摇曳着那一帧帧倒映在水中的霓虹时,“魔都”之夜的科幻感便被演绎到了极致,似真似幻,绚烂夺目,让人毕生难忘。
“海派”烟火
在上海生活了四年的我,私心觉得,若你想直观地感受这个城市的速度与节奏,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午一”,也就是下午一点就开始学习、工作,比如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经常下午一點开始上课。“午一”的魔鬼安排很能说明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大家是没有多少“午睡”的概念的。再者,你一定要去坐一坐上海的地铁,感受一下那汹涌的人潮。目前上海已有了33条地铁线,覆盖了很多像我们学校所在地这样的“偏远地区”,即使路途再遥远,凭借地铁也可以来去自如。当然,这样一来地铁也免不了拥挤。如果你在高峰时期挤进了人流量大的地铁站,你会发现目之所及除了人还是人,你几乎失去了方向,能做的就是跟着人流一点一点向前挪动。
说起来,我的家乡武汉也是个大城市,可是初来上海时,我还是完全无法适应它的庞大。我从学校坐地铁出去玩时,经常有种自己在坐高铁的错觉。一去一回,可能要花三四个小时,车上的时间漫长得够让人好好睡上一觉了。地铁坐得多了,我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15号线的列车是全自动驾驶的,因此我们乘客可以跑到第一节车厢的前端,这里没有驾驶舱阻挡,透明的玻璃能让我们像驾驶员一样直面这个地下世界,非常有趣。而搭乘2号线时,我发现铁道与站台并没有完全被玻璃门阻隔,因此每一列车发车时都可以听到它劈风斩浪般的呼啸声,然后被它带起的小型风暴拨乱头发。
生活在上海,有一个很大的乐趣便是看展、看演出。上海是全国有着最多艺术展和演出的城市,它们已经融入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我曾在这里看了《日出·印象》画展,这是莫奈及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真迹首次从法国远渡重洋而来,登上中国的土地。只要你有心,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多伦多现代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等众多艺术馆足够你消磨所有的闲暇时光。而根据演出行业协会的统计,即便是在疫情冲击下的2021年,上海在正规剧场仍有24681场演出,远超其他城市。从致敬红色经典的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到人气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到大型沉浸式话剧《SleepNoMore》,再到“魔脱喜剧”“橘子”等众多优秀的脱口秀节目……在这里,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演出,而应该思考时间该怎么分配,还有钱包是否充足。
当然,上海文化并不是只有“高大上”的阳春白雪,市民文化也是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你看过电影《爱情神话》,那里面抑扬顿挫的上海闲话,透着一股慵懒和世故,正是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主角白老师精打细算地购买临期商品,在号称是“外贸店”的小杂货铺买裤衩,做汤汁奶白的鲜味鲫鱼汤和软糯的桂花糖藕……这一幕幕都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切片。现实中的上海老弄堂虽然低矮破旧,却是真正沉淀着市民文化底蕴的地方。在金家坊、文庙、山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