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著成精彩
考场作文时,很多考生因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素材而只能胡乱地拼凑素材。这种文章,分数自然不会很高。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材料作文都占主导地位。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题能无形之中给予部分考生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的考生。当然,这需要考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巧妙去拿。下面介绍几种“就地取材”的方法。
一、合理稀释法
稀释的意思是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降低。这种稀释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即考生可将题目所给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地稀释。不过这种方法必须要合情合理、合规合矩,切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或者牛头不对马嘴,胡乱稀释。
如202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稀释法”来安排行文之结构。如一名考生的高分作文《人间烟火气》,其中一个片段这样写道:
人间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是的,希望不是只在节假日,家人才能围坐在桌前说说笑笑,推杯换盏。希望每一次寻常的放学回家、工作归家,都有父母的推心置腹,都有祖孙的畅言欢笑。不过,希望的成真,需要我们彼此珍惜和守护,也需要我们用心奉献和尽力担当。
读了这一文段,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没错,我们完全可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找到相应的语句,但我们不能说这名考生是在抄袭或者复制作文材料。俗话说:“千古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此话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二、归纳概括法
毫不夸张地说,写作材料作文时,“归纳概括法”是被运用得最多的写作方法。“归纳概括法”就是归纳概括作文材料的共同点或者主旨,然后为“我”所用。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抄袭作文材料,又不会留下脱离作文材料的口实。
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我们不妨采用“归纳概括法”来谋篇布局。
通过归纳概括,本则材料的主旨为:实现理想=修身+矫思+立义。接着就米下锅,以扬雄这个人物为例,拟写出三个分论点。一、实现人生理想,不妨像汉代扬雄一样修好己身:修身以为弓——蜀郡少年,潜心求学;二、实现人生理想,不妨像汉代扬雄一样矫好己思:矫思以为矢——隐于朝中,远避政治;三、实现人生理想,不妨像汉代扬雄一样立好己义:立义以为的——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如此一来,考生自然就能根据拟写出的分论点去挖掘有关扬雄本人的事迹,或者去挖掘类似扬雄的人物的事迹,从而佐证相关论点。
如2021年河南一考生的高分作文《實现理想,固本夯基》,其中一个片段这样写道:
实现理想,不妨以汉代扬雄为标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练好基本功,扬雄潜心求学,最后成为“西道之孔子”“世纪之鸿儒”。试想,假如他只是异想天开,做着“蛤蟆样”,或者整天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那么,“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怎可冠名与他?是的,只有固守应有的本分,打好个人根基,方能实现理想。
此文段便是运用“归纳概括法”的典范。文段中的素材从作文材料中来,但又不拘泥于作文材料,并能够佐证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法
这里的“拓展延伸法”,是针对写作材料作文时的素材运用而言的,即拓展延伸写作素材。从题目所给材料的一点或者一面出发,引出与主旨相关的其他素材,以便让论证说理更充分,更有说服力。当然,这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和思维想象力。
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第一道作文题: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这道材料作文题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在写作时,考生也可采用“拓展延伸法”来谋篇布局。如北京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这样安排内容层次:“一、学习我说,提升知识和文化;二、学习我说,增强本领和技能;三、学习我说,厚植修养和气质。”
这名考生从学习的目的入手,结合自身从三个方面延伸拓展阐述了“学习之我说”,主旨清楚明白的同时有话可说。
四、就事说理法
这里的“就事说理法”,是对材料作文所给的具体事实材料(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所蕴藏的普遍意义和道理,进而加以论证、引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也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