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2
《社会组织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社会组织管理
课程代码:3400162
适用专业:民政服务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56学时(理论:28实践:28)
学分:3学分
课程团队成员: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社会组织管理》课程是针对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社会组织的有关理论与实务知识,主要旨在增加学生对社会组织的基本认知,并对掌握社会组织的基本实务能力。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学生同步进行社会学及管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为将来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主要回应学生对社会组织的初步、整体、全面认知任务,引导学生对社会组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初步的对社会组织使命、价值认同。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总体目标与要求
1.培养职业理念。职业理念是指课程职业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职业态度。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组织的基本认知,并初步掌握社会组织运营的基本实务技能。通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最后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发展增砖添瓦。
2.培养实务能力。为适应社会组织行业人才需求,本课程教学团队在对行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程的技能目标指向为社会组织培养一线从业人员及机构内部管理人员,同时针对大部分地区社会组织尚出于孵化和培育阶段的现实状况,本课程还未各地区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养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实务能力,是指社会组织行业实务操作、管理能力;
一是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包括团体协作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基本技能。
3.培养社会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组织理论与实务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大胆创新能力,并为学生职业生涯中期进行社会组织创业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与要求
1.素质
(1)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
(4)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知识
通过完成社会组织发起设立任务,学生能运用社会组织法人理论,根据国务院民政部下发的关于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法规,完成发起设立社会组织;
通过完成社会组织使命陈述任务,学生能运用各种路径寻找到各自团队的使命,并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使命的陈述及修订;
通过完成社会组织章程写作,学生能运用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根据国务院民政部下发的关于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章程模板,完成发起设立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议事规程、投票规则等章程中必须包括的内容;
通过完成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招募,学生能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根据社会组织发展的需求,合理招募合适的志愿者,并完成对志愿者的培训、管理、评估等任务;
通过完成社会组织的评估任务,学生能运用评估理论,根据国务院民政部下发的关于社会组织等级评定的指标体系,建立起社会组织内部评估体系及外部评估体系构建;
通过完成慈善法背景下的社会组织法律风险评估任务,学生能够运用慈善法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法总则及国务院民政部制定的各项法规及政策之规定,完成了解社会组织运营法律政策环境的任务。
3.能力
知晓社会组织基本理论;
了解社会组织运营的基本法律政策环境;
理解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掌握发起设立社会组织的基本技巧与志愿者管理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1.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应用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原则,通过解构和重构,重新选择课程内容。根据工作过程和具体项目将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
2.《社会组织管理》课程主要依据社会组织运作流程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组织使命、社会组织发起设立、社会组织章程写作、社会组织志愿者管理、社会组织评估、社会组织法律政策等理论内容,同时根据每一个理论模块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
3.实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原则设计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成发起设立、志愿者管理和评估三个阶段。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基础的各种创新创意,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探索。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安排见下表:
表1《社会组织管理》课程结构与进程表
学习任务(项目)
子任务(项目)
课时
周学时/周次
项目一:社会组织相关理论
理论认知
10
4/第2—4周
项目二:社会组织的法律政策
民法、慈善法、社会团体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
8
4/第4—6周
项目三:社会组织的使命与内部治理结构
发现使命、使命陈述、内部治理
结构
14
4/第6—9周
项目四: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