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配套课件].ppt
文件大小:1.6 MB
总页数:4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6.75千字
文档摘要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4)西周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要点提纲具体阐释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要点提纲具体阐释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力要点提纲具体阐释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实行族权政治,血缘色彩浓厚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对点提升】 1.(2024年福建卷)考古发现,在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宫庙用于祭祀祖先,体现了统治者利用血缘来强化统治;宫殿用于处理政务,体现的是世俗权力。结合材料,宫庙和宫殿呈东西(左右)分布,说明我国早期国家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故选A项。 2.(2024年四川模拟)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小宗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以嫡长子的资格继位,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裔;小宗则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而不断更新。大宗统帅小宗,小宗无条件服从大宗。周王室是整个社会绝)对的大宗,平民百姓则成为最小单位的小宗。这表明宗法制( A.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C.确立了嫡长子继位的原则 D.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范围解析:选A。据材料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且“必是始祖的嫡裔”,小宗则为“五世则迁之宗”且需要“无条件服从大宗”,可知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大宗即周天子的权威,故选A项。1.(2023年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豆闭簋属于一手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过干预地方诸侯的人事任免,来干预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项;诸侯国君朝觐周王是分封制前提下,地方诸侯本来的义务,不属于地方诸侯国的内政;“协助诸侯国君”说明周王派遣的官员只能起到外在协助的作用;诸侯国向周王缴纳贡赋是地方诸侯应尽的义务,不属于诸侯国的内政范围。 2.(2024年河北卷)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用于木材加工的工具——石凿;距今约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D.多样性和包容性 解析:选C。从距今约9000年前石凿的发现到距今约8000—7000年前榫卯木结构建筑的发现,再到此后该类建筑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分布,可知中国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具有独立且连续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本土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 3.(2024年湖北卷)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解析:选C。据材料“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结合所学知识,龙山文化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长江中游的凤凰咀遗址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