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一)教案
课题
6.《不褪色的迷失》赵丽宏
类型
精读课文第一单元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体会作者清新宏阔的创作风格。
2.感受本文中温馨动人的亲情,体会人世间丰富美好的感情。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体会作者清新宏阔的创作风格。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教学
难点
1.体会作者清新宏阔的创作风格。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教学
方法
设问启发、自由质疑、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种过田,当过教师和县政府机关干部。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任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其中有散文、诗、报告文学、剧本、小说、评论和儿童文学作品。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并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二、初步感知,梳理脉络
1.诵读全文
2.理清结构: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自然段):作者由一张照片引出对儿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8—13自然段):用细腻的笔法叙写了“不褪色”的记忆——“我”走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回到现实,再次表达父子之间深挚的感情。
3.找出线索:一张旧照片。
三、深入分析
1.既然往事迷离经历模糊,那么作者认为“不褪色”的是什么?
是照片唤醒的记忆。一段难忘而美丽的记忆,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
2.如何刻画父亲对孩子的舐犊之情?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深情的父亲,从他顷刻间消瘦的面庞里,从他那一向注意修饰此刻却乱蓬蓬的头发里,从他那噙满泪水的双眼里,还有那语无伦次的“我在找你,我在找你……”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舔犊之情,一种令人震颤的厚重的父爱。体现了亲情之美。
3.作者怎样描写一个孩童在和亲人走失时的惊慌无助?
细节描写:开始时是“大叫”,然后,认为自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便“一声不吭”“也不流泪”。最后认为“父亲大概真的不要我了”。父子相见时“扑到父亲的怀抱里”感受父亲那双温暖的大手,用了行为和心理描写。
4.通过上文的分析,请说一说文题为什么叫“不褪色的迷失”?
时光可以老去,照片可以褪色,惟有儿时“迷路”的故事不会遗忘,故事里弥漫的父子深情不会遗忘,不会褪色。
5.作者在结尾处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天伦之乐图——一家三代在西子湖畔散步。
结尾,父亲眼里“闪烁着亮晶晶的泪花”,有什么用意?
在结构上照应前文,前后呼应。在意脉上深化了主题,由不褪色的父子深情扩大到歌颂人类至真至美的人性。这种人性之美足可以感动任何人。
四、艺术特色
1.本文文字质朴、自然,却不乏清新、美丽。
例如:“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你是不会老的,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仿佛看见,你正在用急匆匆的脚步,满街满城地转着找我……而我,什么时候离开过你的视线呢?”展示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眷恋的那份美丽的亲情,不刻意雕饰却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有时,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例如:“逝去的岁月像从山间流失的溪水”、“它就像奇妙的魔术,不动声色地把逝去的岁月悄然拽回到你的眼前。”
2.文章体现了作者的深邃的思想,宏阔的意境。
在娓娓的叙述往事时,两次提到民警对我们父子的热情帮助。这不经意的一笔,展示了时代背景,使人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来说,对人类至真至美的亲情的歌颂,何尝不是关乎社会的走向,关乎人类自身的发展的深邃思想的体现。
3.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精彩的细节描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章最为感人的一段细节,是父子离散重逢时,作者对父亲的模样、表情和语言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的焦灼和欢欣,有一种婉转而忧伤的美。
五、拓展延伸
本文与朱自清《背影》比较分析:
《背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对父亲那卖橘子的背影、黑色的背影、蹒跚的背影、艰难努力的背影、离别的背影的描绘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不褪色的迷失》则是着力于人物肖像、神情、语言的描绘,尤其是细节描绘,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在这父子走散的特定情境下,父亲的模样,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父亲那一脸的焦灼,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片刻画细腻、感情真挚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张儿时照片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