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lindFranklin短暂的一生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却在刻意忽略一个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ElsieFranklin)。富兰克林1921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遗憾的是,《自然》杂志暂未公开本论文的详细内容)。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照片51DNA背后的“黑暗女神”********************1975年,美国人Temin、Dulbecco和Baltimore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89年,(美)Altman和Cech发现某些RNA具有酶的功能而共享Nobel化学奖;1993年,英国科学家Roberts和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Nobel奖;凯利·穆利斯1993年,美国科学家Roberts和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Nobel奖;Mullis由于发明PCR仪而与加拿大学者Smith(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共享Nobel化学奖。PCR技术---DNA的体外扩增技术PCR的基本原理变性、复性、半保留复制PCR三步曲变性90~97℃退火45~55℃延伸72℃PCR扩增仪1994年,Gilman和Rodbell(美)由于发现了G蛋白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而分享Nobel生理医学奖;1999年,Blobel(美)由于阐述了蛋白质在细胞间的运转机制而获Nobel生理医学奖;2001年,Hartwell(美)HuntNurse(英)因对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研究分享Nobel生理医学奖;2006年,美国科学家R.Kornberg由于在揭示真核细胞转录机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美国科学家Fire和Mello由于在揭示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RNA干扰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外,Griffith(1928)及Avery(1944)等人关于致病力强的光滑型(S型)肺炎链球菌DNA导致致病力弱的粗糙型(R型)细菌发生遗传转化的实验;图1-1DNA是“转化源”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推测,死细菌中的某一成分——转化源(transformingprinciple)将无致病力的细菌转化成病原细菌。实验表明,DNA就是转化源。死细菌DNA指导了这一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了小鼠死亡。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Avery等人的工作树立了遗传学理论上全新的观点——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