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第1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念RPLS最早由Hinchey等于1996年描述并命名,并报道15例《新英格兰杂志》从此,逐渐被临床医生认识。第2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念Casey等[4]认为“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最能描述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且PRES易读好记。第3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争议的焦点患者的病情转归是否完全复原;病理变化是否均在皮质下白质内;病变部位是否都属大脑后循环区域第4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上以头痛、意识模糊、癫痫发作和视力下降为特点,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脑后部对称性病变为主的大部分可恢复的临床-影像学综合症。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第5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T2FLAIR第6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FLAIRFLAIR15天后15天后第7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次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第8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9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FLAIR第10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1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图7~9同一病例。31岁孕妇,孕龄36周,突然昏迷,抽搐,T2WI:双侧额、顶、枕叶、基底节区、小脑可见斑片状、片状高信号图10MRV:各组脑静脉及静脉窦引流通畅第12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第13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图2A~C??女,26岁。产前子痫、抽搐2次入院,血压180/120mmHg。A!横断位FLAIR像显示双侧额叶、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及分水岭区对称性斑片状高信号;B!DWI显示FLAIR像高信号病灶呈等信号,双侧额叶邻近皮层内见脑回状高信号;C!治疗6天后复查横断位FLAIR像显示病灶明显吸收或消失??6天后第14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最突出影像学特点大脑后部对称性白质水肿,双侧顶枕叶受累最为多见,其他部位按照出现频率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基底节区、脑干、丘脑等,病灶大多对称,也可不对称。主要累及皮质下白质,也可影响灰质,后循环重于前循环影像学异常可在数天至数周内完全恢复第15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常见病因有高血压脑病、子痫或先兆子痫、肾脏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促红细胞生成素A-干扰素);另较少见的病因为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氏病、Wegner’s肉芽肿、颈内动脉切除术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子癫、AIDS等。伴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的GBS、第16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药物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诱发RPLS已有报道。其发生机制不详,有作者推测可能与血管痉挛有关。利奈唑胺(linezolid)Nagel等报道1例71岁女性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发生RPLS,其机制不详,推测可能与其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有关。第17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发病机制可能与高血压、体液潴留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的脑部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主要涉及3种学说(1)脑灌注压突破说(2)血脑屏障受损说(3)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18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①癫痫发作。②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神志异常。③视觉障碍。④头痛。第19页,共2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