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模拟试题+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慢性牙龈炎症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
A、牙周袋的形态
B、出血
C、龈下牙石
D、附着水平降低
E、牙槽骨吸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慢性龈炎的临床表现包括牙龈颜色改变、外形改变、质地改变、探诊出血等,其中出血是慢性龈炎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所以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龈下牙石不是慢性龈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牙周袋形态改变、附着水平降低、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表现,而非慢性龈炎。
2.X线片检查无改变的颌骨囊肿为
A、正中囊肿
B、球上颌囊肿
C、鼻腭囊肿
D、根尖周囊肿
E、鼻唇囊肿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鼻唇囊肿位于软组织内,X线片检查无明显改变。正中囊肿、球上颌囊肿、鼻腭囊肿在X线片上可显示有相应的囊肿影像表现。根尖周囊肿X线片可见根尖区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透射区。
3.包埋材料中须加入的结合剂的作用是
A、承受铸造压力
B、补偿铸造收缩
C、耐高温
D、增强剂
E、使包埋料固定成型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结合剂的作用是使包埋料固定成型,保证在铸造过程中包埋材料能保持一定形状,包裹铸造模型,以便顺利完成铸造过程。
4.处于病损确立期时,牙周炎袋壁上皮下方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
A、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B、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C、巨噬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D、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E、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病损确立期时,结合上皮及袋壁上皮内仍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上皮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B淋巴细胞,可见较多浆细胞。所以牙周炎袋壁上皮下方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5.下列属于口腔健康促进途径的是
A、医师向患者传授口腔健康知识
B、到社区宣传护牙方法
C、爱牙日大型咨询活动
D、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口腔科普文章
E、在某地区推广使用窝沟封闭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口腔健康促进是指为改善环境使之适合于保护口腔健康或使行为有利于口腔健康所采取的各种行政干预、经济支持和组织保证等措施。推广使用窝沟封闭属于通过行政等手段来促进口腔健康的措施。而A、B、C、D选项多属于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
6.牙周炎区别于牙龈炎最主要的临床诊断依据
A、真性牙周袋形成
B、牙列不齐,有创伤
C、牙龈探诊出血
D、龈缘有大量的渗出或脓液积聚
E、有龈下牙石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牙周炎与牙龈炎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真性牙周袋形成。牙龈炎时牙龈组织仅有炎症,没有附着丧失,无真性牙周袋;而牙周炎有牙龈炎症同时伴有附着丧失,形成真性牙周袋。牙龈探诊出血在牙龈炎和牙周炎早期都可出现;龈下牙石不是两者鉴别的关键依据;牙列不齐、有创伤可导致牙周炎加重,但不是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龈缘有大量渗出或脓液积聚也可见于牙龈炎和牙周炎的不同阶段,均不是最主要的鉴别点。
7.药物过敏性口炎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Ⅴ型变态反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药物过敏性口炎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药物时,药物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这些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8.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中不包括
A、整群抽样
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
D、多级抽样
E、试点抽样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主要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等。试点抽样不属于抽样调查的标准抽样方法。
9.患者,女性,14岁9个月,主诉前牙排列不齐。检查:牙列,两侧磨牙完全远中关系,Ⅲ°深覆,上颌切牙内倾,上下颌前牙拥挤。该患者的诊断是
A、安氏Ⅱ类1分类错
B、安氏Ⅰ类错
C、安氏Ⅱ类2分类错
D、安氏Ⅱ类1分类亚类错
E、安氏Ⅲ类错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该患者两侧磨牙完全远中关系,Ⅲ°深覆,上颌切牙内倾,符合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诊断标准。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特点为磨牙远中关系,上颌切牙舌倾。安氏Ⅰ类错为磨牙中性关系;安氏Ⅱ类1分类错为磨牙远中关系,上颌切牙唇倾;安氏Ⅲ类错为磨牙近中关系;安氏Ⅱ类1分类亚类错表述不准确,一般为安氏Ⅱ类亚类错等表述,主要是一侧磨牙远中关系,另一侧磨牙中性关系等情况,该病例不符合此诊断。
10.下列不属于活动矫治器优点的是
A、对美观影响小
B、易于控制矫治力大小
C、易于制作
D、易于控制口腔卫生
E、每次复诊操作时间短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活动矫治器的优点包括易于控制口腔卫生、对美观影响小、每次复诊操作时间短、易于制作等。但活动矫治器难以精确控制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