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
专家共识(2025版)
汇报人:公众号医路文献学习
目录
01.
前言
02.
LAAC发展历程
03.
LAAC最新循证证据
04.
LAAC团队的建立
05.
LAA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06.
LAAC的方法学
07.
LAAC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
08.
LAAC术后抗栓治疗
09.
LAAC术后随访
10.
LAAC的术式选择
11.
LAAC的未来
01
前言
前言
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老龄化加剧使其患者群体扩大。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18岁以上人群1.6%的房颤标准化患病率计算,我国现有房颤患者约2000万例。房颤易致左心耳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表明房颤与脑卒中显著相关,且约90%血栓起源于左心耳。长期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主要方法,但因出血风险及药物、食物等因素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临床应用受限。外科切除左心耳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在最新欧洲房颤指南中推荐等级提升。
前言
2002年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LAAC)应用于临床,我国随后广泛开展该技术。为规范房颤脑卒中预防,2019年国内专家制定《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9版),推动了LAAC规范化与普及。近5年国内外LAAC研究增多,国内专家亦有创新性突破,丰富了技术理论与实践,2019版共识已无法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因此,相关学组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更新制定《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5版)》(简称2025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
02
LAAC发展历程
一、房颤综合管理中LAAC的意义
防治并行、综合管理,脑卒中预防始终是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部分。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心律学会(HRS)房颤管理指南提出的“4As-SOS”管理路径中,特别强调了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治疗。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管理指南也在原先“ABC管理路径”基础上提出“AF-CARE”管理路径,其中也强调了“避免脑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
一、房颤综合管理中LAAC的意义
LAAC可阻止左心耳血栓进入体循环,降低脑卒中及血栓栓塞风险。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DOACs)虽能降低房颤相关脑卒中风险,但存在出血风险、药物相互作用及依从性差等问题。相比之下,LAAC减少长期药物依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预防手段。研究显示,华法林时代LAAC在主要终点事件率相似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出血性脑卒中及全因死亡发生率,甚至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性栓塞;与DOACs对比,LAAC在主要终点事件方面不劣于DOACs。目前多数房颤指南将LAAC作为抗凝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抗凝禁忌或高出血风险患者,其是否优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是未来研究方向。
二、LAAC中国发展史里程碑事件
自2014年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2.5)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以来,我国LAAC开展已超过十年,包含临床研究在内十年来中国累计置入封堵器近7万例。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多种形态的左心耳封堵器,开展LAAC的中心逾800家,我国LAAC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图概述了我国LAAC循证医学证据的演变过程。
LAAC中国发展史
注:LAAC为左心耳封堵术,ICE为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LAAC适用于CHA?DS?-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
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脑卒中或栓塞
③HAS-BLED评分≥3分;
④需要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⑤不愿意长期抗凝治疗
适应证合并抗血小板治疗与“患者不愿意”
二、LAAC中国发展史里程碑事件
2015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对LAAC作出Ⅱa类推荐(当时最高级别)。2022年全球首个简化术式共识《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2)》规范了流程及团队建设。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提出新脑卒中风险评分(CHA?DS?-VASc-60)、前移抗栓治疗阵线,肯定ICE等影像学在左心耳血栓诊断中的作用并明确LAAC治疗指征分类推荐。同年《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23)》对不接受/禁忌抗凝的高卒中风险患者、左心耳电隔离后患者均作出Ⅰ类推荐(证据级别分别为B、A)。2022年我国《心腔内超声心动图中国专家共识》指出ICE可指导LAAC、评估残余分流及并发症(推荐类别:适合)
03
LAAC最新循证证据
一、支持LAA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