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和分型.ppt
文件大小:1.32 M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1.99千字
文档摘要

第1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最新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第2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1、出生前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弓形体病、胎儿期的循环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养障碍、重度贫血、遗传因素等。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都证实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是脑瘫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是导致PVL发生的原因。2、围产期体重过轻、体重过大、早产、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3、出生后新生儿期惊厥、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积水、胆红素脑病、脑部感染、低血糖症、脑外伤。第3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1)痉挛型(痉挛型四肢瘫;痉挛性双瘫;痉挛性偏瘫);(2)不随意运动型;(3)共济失调型;(4)混合型。分型第4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痉挛型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如下。(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3)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第5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3)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第6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3、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障碍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1)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械。(2)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极为常见。(3)指鼻试验、对指试验、闭目难立症、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第7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瘫患儿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称为混合型,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4、混合型第8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按瘫痪部位分为5型:(1)单瘫;(2)双瘫;(3)三肢瘫;(4)偏瘫;(5)四肢瘫。第9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粗大、精细,持续性、非进行性。2、运动姿势发育异常:动态、静态、不同体位、不同年龄、运动模式。3、反射发育异常: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病理反射。4、肌张力肌力异常:静止性、运动型、姿势性肌张力,肌肉硬度,关节活动度。诊断第10页,共1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