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紧接前面所学的章节,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本章就顺理成章的学习人体的“运输”机制。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学习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同时为后面学习的血管、血液循环、输血与血型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科学思维: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小组合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4、责任态度:认识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血细胞并进行区分。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一架繁忙的立交桥”,运输着大大小小的货物。那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有哪些货物需要被运输?
(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由图看出这个运输系统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流动的血液就是特殊的交通工具。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血管里流动着的物质——血液。
认真看图,
回:氧气营养物质等。
联系生活,问题式导入,不断深入本节课题,让学生学会推测,推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血液
在线实验
血液的组成
请一位同学上台完成在线实验:血液的组成的操作步骤。
观察实验结果,描述血液分层现象。上方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中间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面红色的红细胞。
3、进行实验分析: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1、学生上台操作
2、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血液的分层示意图。
3、回:血液的成分,比重不同,所以分层;分为三层,但中间一层比较薄。
通过在线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观察实验现象,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三)认识血浆
三种血细胞。
认识血浆
出示血液分层实物图,结合实验观察总结血液的组成。
2、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结合书本从图中分析血浆的成分及其功能。
1、和学生共同总结血液的组成。
2、研究图片,思考
回:成分有水约90%,血浆蛋白约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约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培养识图能力和段落分析能力,学会总结重点
认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了解完血浆后,通过显微镜认识三种血细胞:
找同学上台回顾显微镜正确操作步骤。
分小组操作: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
展示十倍物镜下人血涂片照片:密密麻麻呈现红色的是红细胞。
课前与学生一起观察高倍物镜下人血涂片,并展示图片,请学生上台介绍三种血细胞形态特点。
1、同学进行演示操作。
2、认真操作,小组讨论,观察血细胞。
3、学生表示与自己观察到的视野一致,提出疑问没有看到白细胞和血小板。
4、学生介绍三总血细胞形态特点。学生学会区分三种血细胞。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初步认识三种血细胞,学会区分三种血细胞。
3、认识红细胞
1、出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总结红细胞形态特征。
2、小组活动探究红细胞功能。
利用注水红色气球(上面画有正方形),将气球捏成两面凹状模拟红细胞,在此过程中观察正方形大小变化。讨论三道思考题:①水的体积是一定的,中央捏凹后正方形发生什么改变,气球的表面积变大还是变小?
②两面凹的形状,S/V的比例变大还是变小?两面凹的结构在功能上有何优点?
③根据结构特点,讨论红细胞可能具有什么功能?
总结红细胞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展示红细胞低于正常值会引起贫血。
争当小医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学生回答: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为三种血细胞中最多的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2、学生分组讨论后找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①总结红细胞两面凹可以增加与外界接触面积。
②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可以运输更多物质。③预习得知红细胞有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因此总结红细胞作用是运输氧气。
5、了解血常规正常参考值。学生回答问题:化验单中红细胞低于正常值,说明患有贫血。
1、认识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2、通过小组讨论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3、学以致用,关注健康。
4、认识白细胞
1、出示高倍显微镜下的白细胞图片,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总结白细胞形态特征。
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三幅图片。体现白细胞包围和吞噬病菌的的作用。
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