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本章提示:本章的中心点在于:*心身是相关的;*心身疾病、心身医学、心身障碍、心身反应概念;*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的心身相关性;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第一节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念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图7-1心身疾病示意图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二、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经典心身疾病: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2、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Ⅰ(1952)设有“心身疾病”类;3、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4、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三、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在以往的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的联系。“身心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四、心身疾病发病机理
1.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物学理论:
3.学习理论:
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早期,Alexander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了这种理论。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心理生物学理论心理生物学关注: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其中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五、心身疾病诊断要点1.确定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或器质性病变基础。2.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可能发现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症状发作在时间上或逻辑上有密切联系。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六、心身疾病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2.体格检查:3.心理学检查:4.综合分析: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病史采集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史、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程度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一些因素。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心理学检查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直至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七、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心理干预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八、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并兼及心、身两方面。医学心理学第七章心身相关问题1.内科中,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长期的疾病折磨,会产生严重的身心反应。3.心理干预或行为矫正能帮助临床治疗、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病人遵医率、改善生活质量。第二节内科心身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