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心枷锁拥抱心自由汇报人: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Part1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Part2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Part3不良心态的危害Part4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Part1第一部分
自闭心理对于自闭的儿童,其产生自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有的是因为脑部受过刺激伤害、有的是因为家长采用冷暴力、有的是因为老师教育方式不当而引发。这些儿童往往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允许他人介入,包括父母,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多脾气暴躁、怪异,性格执着。
学习紧张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
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
Part2第二部分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当今社会上充斥着许多不良思想和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但是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监督力度大大不足。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以及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意识,意志品质相对薄弱,如果没有正确的帮助和教导,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将对青少年心理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生活方式与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睡眠不足、不规律的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高度竞争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导致人们面临巨大的经济、社交和工作压力,长期紧张和焦虑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源社会支持系统,亲密的友谊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得到社会支持和理解等,都能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心理资源,积极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适应、抗压的能力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Part3第三部分不良心态的危害
降低生活适应能力?依赖和畏难心态,严重降低青少年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依赖型青少年习惯依赖父母、老师解决问题,一旦独自面对生活挑战,如住校时整理个人内务、安排作息,便会手足无措。畏难的青少年,在遭遇生活难题,像参与社会实践时,因害怕困难而选择退缩。长此以往,他们难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未来踏入社会,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将难以适应。
破坏情绪管理能力?任性和敏感心态,破坏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任性的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不顾及他人感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敏感的青少年则对他人的言行过度在意,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这不仅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导致自身情绪波动剧烈,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影响身心健康。
抑制语言表达能力?羞怯和封闭心态,抑制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羞怯的青少年在公开场合发言时,会紧张得声音颤抖、语无伦次,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封闭的青少年则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得不到锻炼。在未来的职场和社交场合,他们将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错失很多机会。
干扰时间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