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PART01;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二、自我意识的结构;施耐德和坎贝尔提出了“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概念。
伯恩斯基于对前人有关自我的研究成果的总结上,提出的同时包括主体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图。;三、自我意识的功能;(二)自我意识的管理功能
自我也有管理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那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将来的打算。
自我研究中与此有关的概念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等。
自我调节方面的研究模式基本上是“目标调节”的研究模式,亦即把自我调节等同于目标调节。
自我调节包含着五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成分阶段:
①目标选择;②目标认识;③维持方向;④变换方向;⑤目标终止。;PART02;萨沃森等人曾从自我概念多维等级结构的角度提出自我概念的七个特征:
1.它是有组织、有结构的
2.它是多层面的
3.它是具阶层性的
4.它具稳定性
5.它具发展性
6.它具描述性及评价性
7.它有区别性;一、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二)自我意识的个体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尤其是与那些重要人物的交往中,逐渐把他人的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判断,于是个体就按照自己所想象的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自我意识的自我态度也慢慢地脱离了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的东西而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到了自律阶段就会变得“我行我素”,发挥出主动性和独立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成为其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处于观察者地位的理想的我,不断观察、分析现实的我的表现。因为理想的自我毕竟是属于未来的设想,而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的自我,所以理想的我总是发现现实的我还存在很多不符合自我理想的要求的地方。
自我意识的矛盾给个体带来了不安与焦虑,从而产生一种张力,个体为了摆脱不安与焦虑,力图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起来。;PART03;一、自我认知;(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
活动经验、自我知觉、自我反省及他人评价与反馈、社会比较等个人及人际因素,都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乃至自我体验赖以形成的重要途径。
1.自我???察和自我反省
2.他人评价与反馈
3.社会比较;二、自我体验;(一)自尊
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
1.自尊的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
2.自尊强调的是自我接受、自我悦纳
3.自尊具有焦虑缓冲及动机功能
4.自尊的心理结构;(二)控制感和无助感
很多研究表明,促进个人控制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兰格和罗丁曾用自然实验的方法证明个人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将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高级疗养院里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对待。第一组里,慈善的看护者强调:“我们的职责是让你们为这个家感到自豪和幸福。”他们给予被动的病人以正常的、好意的、有同情心的照料。三周以后,多数病人自我报告或被研究者和护士评价为更加虚弱。;而在另一组中,兰格和罗丁强调病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影响疗养措施的可能性,而看护者的责任是“让你过任何想要的生活”。这些病人可以做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促进了他们的个人控制。在接下来的三周里,这个组93%的病人表现出机敏、活力和快乐。
所以,有些时候好心的包办代替,可能会让受助者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削弱他们生活的积极性。;(三)成功感与失败感
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一般与工作是否取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决定于自己的期望水平,这就是说,客体我所取得的成绩虽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以上,但能否产生成功感,还要看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成功感与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而确定的,即使他人认为其未获成功,而本人可以认为自己取得成功;或者他人认为其已取得成就,而本人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可见,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完全是主观的,决定成功与失败的乃是个体的内部标准而非外部标准。;(四)自豪感与羞耻感
当个体意识到个人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将可以反映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时,往往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自豪或羞耻的更深刻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自豪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理想的自我形象相符合时产生的,相反,羞耻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形象的要求而产生的。;(五)内疚
内疚与羞耻不同,羞耻是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偏重于个体的智慧、能力与努力不够,对社会贡献少于他人;而内疚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感到“对不起”父母、领导等。;三、自我控制;(二)自我控制的功能
自我控制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作用,即人们按照特定的标准或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命令自己的言语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