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PART01;一、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二)社会化定义的分析
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二、社会化的内容;谋生技能是一个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又一项能力。在传统社会中,谋生技能社会化主要靠子承父业式的家庭传授,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其成员生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传统的家庭教育便远远不够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承担了人的谋生技能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二)行为规范社会化
任何社会都有一套必要的社会规范,即社会向全体成员提出的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表现为法律、道德、风俗等不同的方面。行为规范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社会舆论以及使用强制性手段等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用以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调整个人、团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是行为规范社会化的两个基本方面。;(三)社会角色社会化
“角色”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借用戏剧舞台用语,指与个人所处的特定身份和地位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不同角色,都有一套系统化了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和社会技能。
角色社会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二,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
第三,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应角色变化的能力。;(四)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任何一个社会或政府,其成员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关系着这个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与发展。
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的三个阶段:
(1)国家象征期。
(2)抽象国家观念期。
(3)国际组织系统期。;(五)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这体现在掌握民族文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形成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风俗与传统,民族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风俗与传统,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三、社会化的类型;(二)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设置的课程、开展的活动等,都是为了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要担负的角色所作的预先准备;企业、军队中的训练也有着相同的性质。;(三)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当对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的时候进行的。在比较顺利的社会化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是对原来所学的补充、改组,并最终融为一体。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都是发展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四)反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被称为“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递给年长的一代。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是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前辈对晚辈的影响,很少想到相反的方面。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社会化是双向的。;(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所接受到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再社会化经常在人们部分或全部脱离了他们以前的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出现,它往往发生在一定的社会专门机构中,与外界断绝往来,并处于机构内工作人员的绝对控制下。;四、社会化的特点;(二)双向互动
社会化的过程中的确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强制性,每种社会和文化都必然通过社会化代理人对个体施加社会影响,要求其成员学习特定的行为规范、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
不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并非无条件、无选择、机械被动地接受社会对其的影响,而是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反作用于社会。;(三)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化是随着各人所具备的条件(遗传的特性、生理需要和状态)而有选择地形成。人们即使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中,但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由于个人的特点(性别、年龄、智力、性格、体质等)而不完全一样。不同个体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与周围社会环境发生着不同的互动,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人不同的一面。因此,独特的遗传素质、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经历和经验,使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和发展出具有高度个人色彩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形成鲜活的个性。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P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