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12章 利他与侵犯.pptx
文件大小:3.14 MB
总页数:3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2.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节利他行为;PART01;一、利他行为概述;(二)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与利他行为相似的一个术语是亲社会行为。广义上讲,利他行为也可以称为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等,但狭义上,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更广泛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百科辞典》对亲社会行为是这样定义的: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处的反应组成。

客观上有利于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亲社会行为,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反社会行为,即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二、利他行为理论;(二)决策理论;(三)学习理论

1.强化

2.观察学习;(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会行为。人们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爱、满足等等。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施与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对于接受者而言,得到了帮助,而施与者得到的报偿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五)社会规范理论

第一,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的人。比如父母抚养孩子,教练照顾队员,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等。

第二,互惠规范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一些研究表明,人们愿意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第三,社会公平规范指同等的贡献获得同等的报酬。;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二)受助者因素

1.受人喜欢的人

2.值得帮助的人

3.求助的人;(三)情境因素

1.他人的在场

2.物理环境

3.时间压力

4.社会文化因素;四、紧急情况下的冷漠行为;(二)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珍诺维丝暴力案发生之后,达利和拉坦内对这种冷漠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这类冷漠现象是因为发生了“旁观者效应”。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因他人在场对人们的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三)旁观者对于紧急事件的注意

责任分散是旁观者不帮忙的一个原因。有些情况下,旁观者本身正在匆忙中,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关注紧急事件,他们正在按照自己的日程办事,也许并没有注意到需要他们帮助的情境。;PART02;一、侵犯行为概述;(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D·O·西尔斯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把侵犯行为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2.伯科威茨根据侵犯行为的最终目的不同,把侵犯行为分为手段性侵犯和目的性侵犯。

3.按照侵犯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言语的侵犯与动作的侵犯。;二、侵犯行为的理论;(二)挫折—侵犯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

1.强化

当一个人的侵犯行为受到奖赏,这一行为就可以得到保持并加强;如果侵犯行为受到惩罚,这一行为就会受到减弱和抑制,这就是强化。

2.观察与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提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大多数的侵犯行为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不一定要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等强化。这种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或社会学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二)侵犯线索

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犯。伯科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借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有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三)媒体影响

观看媒体暴力可能在三方面导致了实际的暴力行为:

其一,观看暴力内容造成了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容易引发暴力行为;

第二,观看暴力使人们降低抑制;

最后,媒体中的暴力引起模仿。;(四)个人因素

关于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的研究集中在性别方面。实验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进行身体攻击。个人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一个因素。;(五)情境因素

在一些特殊情境下,人们的侵犯行为会加强。例如,当人们感到自己混在群体中,不为人所知时,往往会放松自己的行为,易于发生侵犯行为,这就是“去个性化”。;四、侵犯行为的控制;(二)惩罚

根据强化理论,对于侵犯行为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侵犯行为,即所谓“杀一儆百”。

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些,使侵犯者感到痛苦与压力,以便吸取教训。

第二,惩罚要及时,即发现侵犯行为之后尽早予以惩罚,进行及时的负强化。

第三,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惩罚量的大小与其严重程度要相对称。;(三)移情

移情就是对他人感情的移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对他人的感情移入愈多,他就愈是能把自己作为受害者,从而体验他人痛苦的情绪,这样,就会同情他人,从而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四)置换

当个体遭受挫折,但由于某种原因又不能对挫折源进行直接还击时,个体就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