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8章 社会态度.pptx
文件大小:3.3 MB
总页数:4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3.83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PART01;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二)态度决定于价值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指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人们对于某个事物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的意义大小。

G·W·奥尔波特等人认为事物主要有六种价值:①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②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③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④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⑤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利。⑥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二、态度的功能;(二)态度的情绪功能

特定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某种期望和目标,和其态度一致的事物会带来满足感;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会唤起失望感或不满足的情绪。;(三)态度的动机功能

态度的动机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①适应功能,态度促使个体转向为实现自己目标而服务的某一对象。

②表现功能,态度可使主体摆脱内部紧张,成为表现自己个性的工具。

③防御功能,态度可促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超脱群体情境以保护自己。;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二)影响态度和行为变化的因素

(1)个体所持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

(2)个体所持态度的具体程度。

(3)个体的人格因素。

(4)同一对象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对相同事物不同属性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5)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态度和行为间的关系复杂,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准确和科学的预测。很多社会心理学家们都提出了可以较精确地评定态度的方法,以期最大程度地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测量被试讲述时面部肌肉反应,可以揭示出其微笑或者细微的皱眉的表情;“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通过测量人们是否将更多时间花在建立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的联系上(与建立积极词汇与白人面孔关系的反应时间比较)来考察被试内隐的种族态度。;PART02;一、社会态度的多层次结构模型;(二)各个层次的社会定势对个体的调节作用

亚多夫认为,社会定势四个层??所构成的复杂结构是个体行为的调节系统。

第一个层次表示个体对外界具体情境的直接反应;

第二个层次调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第三个层次调节个体的某些行为系统;

第四个层次调节个体行为的整体性或个体活动本身。;(三)知、情、意在社会定势最高层次中的地位

亚多夫指出,在社会定势最高层次中,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以特殊的形式出现,主要表现为它们所占比重不同。

在较高层次中,尤其是最高层次中,认知成分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不能再认为个体的价值定向体系主要建立在情感评价基础上。由于社会定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应该以新的方式认识社会定势中知、情、意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二、双重态度模型;(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会使人们做出无法用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如一些非言语行为)和缺乏主观控制意愿的行为反应。

(4)外显态度相对易于改变,内隐态度的改变则较难,态度改变技术通常改变的是人的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

(5)双重态度与人们的矛盾心理是有明显区别,在面临一种有冲突的主观情景时,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更易获取的态度。;(二)双重态度的类型

压抑,人们可能会将某种唤醒焦虑的态度排除在意识之外,而如果人们对于同样的态度客体另有一种有意识的态度时,就会产生双重态度。压抑的过程包含认知容量和动机,若动机减弱,内隐态度就可能被觉知。

独立系统,格林沃尔德和巴纳杰(1995)将这样的状态称为“分离”,指人们既有不能觉知的内隐态度,又有能够觉知的外显态度,两种相互独立,一个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另一个影响人的外显反应。;动机性压制,指个体完全意识到他们的内隐态度,但这种内隐态度通常不符合社会逻辑规范或个人不想拥有,这就驱使他们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去压倒和战胜它。

自动压制,指个体以外显态度压制或超越内隐态度的过程本身自动化。;PART03;一、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过程;(二)同化阶段

同化指人们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为了成为某群体中的一员而自愿采取与之一致的态度,就要求该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否则同化过程不可能维持下去。;(三)内化阶段

内化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人们把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达内化阶段才会稳固。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阶段中也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二、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二)态度的认知理论

1.海德(1958)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