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一种定点突变的载体蛋白及其在制备疫苗中的用途发明专利.docx
文件大小:7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1.73万字
文档摘要

10

一种定点突变的载体蛋白及其在制备疫苗中的用途技术领域

本制造涉及生物制药领域,具体地说,本制造涉及一种定点突变、定点修饰的蛋白质及其在制备疫苗,特别是脑膜炎球菌多价疫苗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meningococcus,Nm〕感染所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致病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至今仍严峻危害着人类安康,尤其是儿童。脑膜炎奈瑟氏菌依据其荚膜多糖构造的差异可分为13个血清群,且全部血清群均可致病。其中A、B、C、Y、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所致病约占脑膜炎奈瑟氏菌相关疾病的95%以上。

其中,基于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和多糖-蛋白结合的各种单价〔A或C〕、双价〔A\C〕和四价〔ACYW135〕疫苗,在预防侵袭性疾病、掌握疾病流行和爆发中起到了格外关键的作用和抱负效果,有效掌握了疫苗型疾病的发生。

而B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由于其包含了与人类抗压潜在穿插免疫的表位,致使其免疫原性很弱,且能诱发自身免疫疾病,因此,以B群Nm荚膜多糖为免疫原的疫苗争论遇到了严峻挑战。

目前国际上针对B群Nm疫苗的争论主要承受二种策略,一种是基于外膜蛋白的外膜囊泡〔OuterMenbraneVesicleOMV〕疫苗,即针对某些特定流行菌株的克隆群;另一种是基于反向疫苗学技术的重组蛋白疫苗。

上世纪70年月,美国Zollinge、rFrasch等首先报道了B群脑膜炎球菌外膜囊泡〔OMV〕疫苗的争论,随后分别有三种代表性OMV疫苗问世。

1986年,巴西、古巴等南美国家B群流脑开头流行,基于古巴流行B群脑膜炎球菌

Cu385/83菌株〔B4:P1.19,15〕,古巴Finlay争论所研制出VA-ENGOC-BC疫苗,含B群OMV、C群CPS〔荚膜多糖〕、AL〔OH〕3佐剂。1989年获得生产许可,1991年纳入免疫规划,已累计接种5500万剂次。

1991年,挪威公共卫生争论所〔NorwegianInstituteofPublicHe,alNtIhPH〕承受流行

的B群脑膜炎球菌44/76-SL〔B15:P1.7,16〕为疫苗株,研制出MenBvacTMB群OMV疫苗,后转让给凯龙〔Chiron〕公司,并开头研制及规模化生产。

1991年,西兰消灭B群流脑流行,并基于2025-2025年间爆发疾病分别株NZ98/254

〔CC41/44,B4:P1.7-2.4〕研制出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MeNZB。

2025年,反向疫苗学技术在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上首次应用成功。该技术主要通过基因重组表达技术,分别克隆表达出fHbp、NadA和NHBA三种蛋白作为B群Nm蛋白疫苗的候选成分。目前国际上已有两种通过反向疫苗学技术研发的B群流脑蛋白疫苗,分别是诺华公司的4CMenB〔Bexsero〕和辉瑞公司的bivalentfHBp〔r-fHBp〕。4CMenB〔Bexsero〕含有FHbp1型蛋白、NadA蛋白和NHBA蛋白,之后又参加西兰B群OMV疫苗〔MeNZB〕。BivalentfHBp〔r-fHBp〕是含有fHbp1型和3型的双价蛋白疫苗。

另外,惠氏公司的rLP2086疫苗,含有单一脂蛋白〔rLP2086〕的两种重组的脂蛋白LP2086,

即两种fHBp重组脂蛋白SubfamilyAvariantA0和5SubfamilyBvariant0,1也是4CMenB

的一个组分,试验结果同样显示出能诱导出杀菌抗体。

其他的报道,例如Bruge等曾将纯化B群Nm荚膜多糖中的乙酰基团用丙酰基团取代,再与载体蛋白结合而制备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尽管试验证明该疫苗安全性良好,但诱导的抗体无功能活性。

尽管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发历史长远,且已有多个上市或在研产品,仍旧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1、目前尚无国际通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OMV疫苗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B群流脑流行血清型别、亚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至今为止开发的OMV疫苗不具有通用性。因而,对于B群流脑OMV 疫苗的研发,选择适合本地区疾病发病特征的菌株尤为重要。欧洲地区B群Nm以ST-41/44clonalcomplex〔CC.克隆群〕血清型15型为主,美洲和大洋洲B群Nm以ST-8CC、ST-11CC和ST-32CC血清型4型为主。我国流脑监测和Nm分子流行病学争论觉察,我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