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宁职业技术学校专项招聘博(硕)士研究生(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B.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C.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D.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答案】:B
【解析】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所以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2、国家为了()的需要,可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A.公共利益
B.公民利益
C.村民利益
D.集体利益
【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国家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的相关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整体性。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等行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符合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利益侧重于个体层面的利益,村民利益主要针对农村村民群体,集体利益通常指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利益,这三者都不具有公共利益那种普遍的、整体的属性,不能涵盖国家征收或征用土地的全部目的和范围。所以正确答案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3、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文学作品是()。
A.论语
B.大学
C.史记
D.孟子
【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四书”这一文学常识的掌握。“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而《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属于“四书”范畴。所以该题应选《史记》。
4、依据我国法律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处罚()。
A.可以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设定
B.可以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设定
C.只能由法律设定
D.只能由行政法规设定
【答案】:C
【解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限制人身自由属于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其设定权有着严格的法律限制,只能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均无权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因为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将限制人身自由处罚的设定权归属于法律,是为了更好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防止行政权力的不当扩张和滥用。所以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5、王女士在云南旅行时看中一只标价15000元的玉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以10000元的价格买下。在此过程中,15000元和10000元分别执行了货币职能中的()。
A.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C.支付手段、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答案】:D
【解析】本题可根据货币不同职能的特点,结合题目中所给的价格和交易情况来分析判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在本题情境中,玉镯标价15000元,这里的15000元是用来衡量玉镯价值大小的,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因此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而经过讨价还价后王女士以10000元买下玉镯,此时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王女士支付10000元现实的货币获得了玉镯,所以10000元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综上,15000元和10000元分别执行了货币职能中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6、在给定价格水平下,若需求量超过供给量,则存在()。
A.供不应求
B.供大于求
C.通货紧缩
D.以上均不正确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经济术语中供需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既定价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意味着市场上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超出了现有的供应数量,这种情况被定义为供不应求。供大于求与题干描述相反,它指的是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