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建筑构造与识图 习题答案 模块四 楼地层.docx
文件大小:17.1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2.04千字
文档摘要

一、选择题

1.B2.D3.B4.A5.A6.C7.C

二、填空题

1.面层、结构层、顶棚层,附加层

2.现浇整体式、预制装配式以及装配整体式楼板

3.悬吊式、直接式

三、简答题

1.面层是楼地层上表面的构造层。面层对结构层起着保护作用,使结构层免受损坏,同时也起装饰室内的作用。结构层是承重构件,承受整个楼层的全部荷载,并对楼板层的隔声、防火等起主要作用。顶棚层主要功能是保护楼板、安装灯具、装饰室内空间以及满足室内的特殊使用要求。附加层通主要有管线敷设层、隔声层、防水层、保温或隔热层等。管线敷设层是用来敷设水平设备暗管线的构造层;隔声层是为隔绝撞击声而设的构造层;防水层是用来防止水渗透的构造层;保温或隔热层是改善热工性能的构造层。

2.楼板层的设计要求要满足强度与刚度要求、隔声要求、防水、防潮要求

、热工和防火要求、经济要求等。

3.钢筋混凝土楼板根据施工方式不同,分为现浇整体式、预制装配式以及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三种。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能够自由成型、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的优点,但模板用量大,工序多,工期长,需要养护,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施工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是指在预制构件加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先制作,然后再运到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这种楼板可节省模板,减少施工工序,缩短工期,提高施工工业化的水平。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先将楼板中的部分构件预制,现场安装后,再浇筑混凝土面层而形成的整体楼板。它具有整体性较好,施工简单、工期较短等优点,避免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湿作业量大,施工复杂和装配式楼板整体性较差的不足。按结构和构造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密肋填充块楼板和叠合楼板。

楼板按其支撑情况和受力特点,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当板长边尺寸与短边尺寸之比大于2时,板上的荷载基本沿短方向传递,这种板称为单向板。当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或等于2时,板上荷载将沿两个方向传递,这种板称为双向板。

梁板式楼板上的荷载由板传给梁,再由梁传给墙或柱。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可分为实心平板、槽形板和空心板三种。

预制实心平板的板面平整,制作简单。其跨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4m,板厚为60~100mm,宽度为600~1000mm。实心平板的跨度小,尺寸不大,重量轻,可以采用简易吊装设备或人工安装,它的造价低,但隔声效果较差。常用于建筑的楼梯平台、走廊、厨房、厕所等处。槽形板的跨度为3~7.2m,板宽为600~1200mm,板肋高一般为150~300mm。

空心板上、下表面平整,隔声效果较实心平板和槽形板好,是预制板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但空心板不能任意开洞,故不宜用于管道穿越较多的房间。

7.预制板搁置在墙或梁上时,均应有足够的支承长度,支承于梁上时搁置长度不小于80mm,支承于内墙时搁置长度不小于100mm,支承于外墙上时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20mm.并在梁或墙上坐浆M5厚20mm的水泥砂浆,以保证板的平稳,传力均匀。另外,为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板与墙、梁之间或板与板之间常用拉结钢筋拉结锚固在一起,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板缝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1)当剩余缝隙较小时,可调整板缝的宽度,即将各板缝的宽度适当加大,调整后的板缝宽度宜小于30mm。(2)当板缝宽度大于或等于50mm时,应在灌缝的混凝土中配置钢筋。(3)当缝隙为小于120mm,墙体可挑出60mm砖。(4)当缝隙为120?200mm,且在靠墙处有管道穿过时,可用局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的办法补缝。

8.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先将楼板中的部分构件预制,现场安装后,再浇筑混凝土面层而形成的整体楼板。它具有整体性较好,施工简单、工期较短等优点,避免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湿作业量大,施工复杂和装配式楼板整体性较差的不足。

整体类地面、块材类地面、木楼地面、卷材类地面、涂料地面

悬吊式顶棚是悬吊在屋顶或楼板下面,它与结构层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满足遮挡不平整的结构底面、敷设管线、通风、隔声以及特殊的使用要求。悬吊式顶棚构造复杂、施工麻烦造价较高,一般用于装修标准较高的房间。

11.阳台的结构布置采用最多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按悬挑方式不同,有挑梁式、挑板式、压梁式和墙承式四种。

12.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当临空高度在24.0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当临空高度在24.0m及以上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m。上人屋面和交通、商业、旅馆、医院、学校等建筑临开敞中庭的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2m。栏杆高度应从所在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当底面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时,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算。公共场所栏杆离地面0.1m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