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风力和光伏发电项目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结构逐渐从传统化石
能源向可再生清洁能源转变。然而,由于风力、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
而生产生活的用电多集中于某些特定时段,易产生电力负荷供需不平衡、弃电量严
重等问题。相变储能技术是调峰电力系统、减少弃电量的有效手段,将相变储能与
供暖系统结合,可在满足室内热舒适度的同时,消纳用电低谷期风光发电系统的多
余电力负荷,平衡电量供求关系。
本课题首先根据储能供暖装置蓄放热需求选择KAl(SO)·12HO作为主体相
422
变材料,并通过添加成核剂MgCl·6HO以解决KAl(SO)·12HO过冷问题,利用
22422
膨胀石墨(EG)增强KAl(SO)·12HO导热能力。基于优选法设计实验流程,实验测
422
试不同配比方案复合相变材料的过冷度、热导率、潜热值、熔点和密度参数,对参
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以计算不同成核剂方案的权重系数,经比对选用添加比例7%的
MgCl·6HO;结合EG试样的潜热值与密度综合分析,发现EG的过量添加会极大
22
影响复合相变材料单位体积的有效潜热值,根据所应用储能供暖装置的传热层厚
度,选用质量分数5%和10%EG方案作为后续储能装置的相变填充材料。
其次设计了一种相变电暖模块,该模块包含相变填充材料、PTC电热管和封
装壳体三部分,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EG含量、PTC电热管发热功率和不同壳体尺
寸对模块蓄放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5%EG含量模块的整体蓄放热性能要优于
10%EG模块;在100—200W范围内调节PTC电热管功率主要影响模块蓄热时长,
对其有效放热时长影响不大,当模块功率以75W和50W进行蓄热时,填充材料无
法完成相变储能过程;进行模块尺寸调节时,应注意PTC电热管与壳体表面传热
间距对模块蓄放热过程的影响。
然后采用模拟方法研究相变电暖模块的蓄放热性能,建立模块几何结构模型,
并基于简化假设对模块的蓄放热过程构建了焓法数学模型。在模块非结构化网格
划分后,根据实测值设定模拟参数,经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但从模拟后处理的温度云图和液相占比云图得出,模块蓄热阶段边角和底部部位
的填充材料无法有效相变熔融。
最后对相变电暖模块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模块各部位的蓄放热效果良好,其
有效蓄放热时长与实验模块相差不大。在优化模块基础上,模拟研究不同高度对模
块蓄放热性能的影响,发现调节单个尺度变量仅能影响模块蓄热时长,对其有效放
-I-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热时长影响不大。以优化模块为原型进行调整,通过结构设计延长了模块的有效蓄
放热时间,该模块的蓄热时长为8.12h,30℃以上有效放热时间为15.34h,满足峰
谷用电需求,符合峰谷电价夜间储热8小时白天放热16小时的运行规律。
关键词:KAl(SO)·12HO;相变电暖模块;蓄放热性能;实验测试;数值模拟
422
-II-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windandphotovoltaicpowerprojectsinour
country,theenergystructureofourcountryisgraduallytransforming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