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实习生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49.11 K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1.62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2025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实习生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毕业院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宪政的基本精神是()。

A、建立有限政府

B、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

C、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D、宪法能够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答案:A

解析:A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这是宪政的主要特征之一。权利制约权力是宪法的核心,这一核心在政治实践中的集中表现,就是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都根植于宪法之中,概言之即必须建立有限政府。因此说,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故本题答案应选A。

2.知识经济与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一致的,是因为()。

A、知识经济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B、知识经济把人的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知识经济建立于高技术的基础上

D、知识经济更多地依赖互联网

答案:B

解析: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入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知识经济与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故选B。

3.下列属于化合物的是()。

A、钛

B、黑火药

C、小苏打

D、空气

答案:C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钛是一种金属元素,是单质。黑火药是由硝酸钾、硫黄和木炭组成的混合物。空气是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HCO3,是化合物。故本题应选C。

4.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A、科学与技术

B、资本

C、生产劳动者

D、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来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故选D。

5.正常人一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数量最多的是()。

A、听觉信息

B、视觉信息

C、味觉信息

D、嗅觉信息

答案:B

解析: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本题选B。

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这在哲学上符合()。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答案:A

解析: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故选A。

7.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箱内放的东西越少越省电

B、“绿色食品”是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食品

C、把新、旧电池接在一起用可以省电

D、塑料在自然界可停留100~200年

答案:D

解析:A项,冰箱中如果只放置2/3满,则最能省电,效果也最好。A项错误。

B项,“绿色食品”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食品健康安全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它是无污染的优质食品的统称。B项错误。

C项,电池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内部电阻增大。如果把新旧电池接在一起用,旧电池内的电阻实际上就成了电路中的一个电器,会把电白白消耗掉,因此新旧电池不能合在一起使用。C项错误。

D项,塑料在自然界中可停留100~200年,皮革可停留50年,玻璃可停留1000年,这些废品成为生活垃圾,天长日久占用自然空间,成为公害。D项正确,当选。

8.“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答案:B

解析:所谓“三不知”,是指对情况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全然不知道。“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强大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一日,属下一部下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