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东城高二(下)期末
历史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
来中国。”下列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史实是()
A.汉字演变B.火药西传
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2.中国古代诸多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动了社会发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郑国渠有利于秦国统一大业②龙首渠推动了关中农业的发展
③芍陂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④灵渠为秦朝南抚越族提供便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商君书·画策》载:“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
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对此国家采取的措施为()
A.“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五家为“伍”,男女皆入籍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邀在《千金方》中,嘱老年人要将传统的道教礼拜活动当作行气之道日日施行,以免安
坐不劳而引发壅滞;嘱“人子养老之道”要了解、顺应老年人的性情变化和饮食调理,他还用天竺国按摩
法助人颐养五脏六腑。由此可见《千金方》()
A.是领先世界的中华医学成果B.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C.开创了“辩证施治”的原则D.体现儒释道融合的时代风貌
第1页/共17页
5.唐律规定:父辈、祖辈的不良恶行或一般刑事犯罪行为,子孙只能谏诤而不能告官,但如果其行为涉及
谋反、谋叛、谋大逆,而子孙揭发告官则另当别论,不再以不孝罪论处。这表明唐律的目的在于()
A.把儒家孝的伦理引入法律B.引导儿孙辈自律约束
C.弘扬大义灭亲的政治伦理D.维护皇权统治的稳定
6.下表反映了唐宋文学创作领域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作品主人公代表作主人公
《莺莺传》才子佳人《快嘴李翠莲记》村姑
宋话
唐传奇
《秦梦记》名士贤媛本《陶铁僧》商人
《辛公平》君主神仙《合同文字记》农民
A.崇文抑武的方针提高了士族阶层的地位
B.国家对社会成员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C.理学向基层社会渗透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宋代市民文学的兴起
7.郊祀即郊礼,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祀典。女真族原来行传统拜天礼,大定十一年(1171年),金世
宗以“我国……据天下之正,郊祀之礼岂可不行”为由,遵照周礼推行郊祀。这说明()
A.金朝以郊祀追求王朝的正统性B.金与西夏、南宋长期鼎峙
C.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出现治世D.女真族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8.下表为不同时期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史料来源
1019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