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观念统领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活动课
郑为勤蔡海涛
“一般观念”是指对本学科学习和研究具有广泛、持久、深刻影响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思维策略[1].数学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获得“四基”,发展“四能”,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的选择与设计,课堂活动的规划与开展,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培养思维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的“图形与几何”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三个主题,从演绎推理、运动变化、量化分析研究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笔者以一般观念统领,设计“坐标与旋转”探究活动课,下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反思,期抛砖引玉.
1?教学实施
1.1?复习引入
填空:(1)已知点M和点N关于x轴对称,点M(2,3),则点N的坐标是;
(2)已知点M(2,a),点N(a+b,3).若点M和点N关于y轴对称,则a=,b=;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3,2)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点的坐标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两种图形变换,在复习“坐标表示平移”“坐标表示轴对称”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是如何探索、总结用坐标表示对称、平移的.点的几何变换有对称、平移、旋转.学习旋转后,应该能想到提出新的问题:能用坐标表示旋转吗?类比对称、平移的研究,把问题特殊化为“一个点绕定点旋转一个定角度后的坐标”.
1.2?自主探究
操作探索:把点P(a,b)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点P的对应点P′的坐标是什么?
引导学生可以从特殊的点入手,在格点纸上完成以下步骤:
画图:把点M(3,4)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是.
观察:把点M(3,4)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是(4,-3).
学生小组合作,小组中四人分别在格点纸上描不同象限的点,画出它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点,并写出坐标;收集旋转前后点的坐标填入表格,观察旋转前后的坐标间有什么联系.
猜想:点P(a,b)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点P′的坐标是(b,-a),验证猜想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如图1,假设点(a>0,b>0),画出旋转后的点P′.通过作垂线把点的坐标与线段长联系起来,并构造全等三角形,得到对应线段的长,从面确定出旋转后的点P′的坐标是(b,-a).
设计意图:该环节自主探究的内容是把点P(a,b)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后对应点P′的坐标是什
么?运用了“特殊与一般”“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探究策略,让课堂充满了挑战性、探究性和思维性,同时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反思和归纳,寻求问题解决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抽象素养.
1.3?类比迁移
例1?如图2,把点P(3,4)绕点(1,0)顺时针旋转90°后对应点的坐标是什么?
分析:(法一)类比绕原点旋转求点坐标的思路,如图3,构造“一线三直角”,从三角形图3全等中得线段长PC=O′D=2,O′C=P′D=4,进一步得OB=2,P′B=5,再结合点所在的象限写出点P′的坐標为(5,-2).
(法二)如图4,把点P(3,4),点(1,0)均向左平移1个单位,图4问题也可变式为点M(2,4)绕原点顺时针旋转,得旋转后点M的坐标(4,-2),再平移回原有的位置确定点P′坐标(5,-2).
(法三)用转化的方法,如图5,把y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那么问题就变式为点(2,4)绕原点顺时针旋转,得旋转后点的坐标为
(4,-2),再考虑旋转后的点P′在原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5,-2).
拓展:(选做)
(1)把点P(a,b)绕点(1,0)顺时针旋转90°后对应点的坐标是什么?
(2)把点P(a,b)绕点(0,1)顺时针旋转90°后对应点的坐标是什么?
(3)把点P(a,b)绕点(1,1)顺时针旋转90°后对应点的坐标是什么?图6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类比第二环节,着力探索当旋转中心改变时如何用坐标表示,既检验对基本的思路、通性通法的掌握程度,同时渗透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1.4?综合运用
例2?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4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将直线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所得直线表达式为.
分析:易得点坐标为A(-2,0),点B坐标为(4,0).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要确定旋转后直线的表达式,只需再确定一个点的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求旋转后直线的表达式即可.图7
(法一)如图7,先确定点B(4,0)绕点A(-2,0)顺时针旋转90°后的点B′的坐标为(2,-2);用点A、B′确定旋转后直线的解析式.
(法二)如图8,由直角平面坐标系和旋转提供的直角,AO是Rt△ABC斜边上的高.这个
基本图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