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5
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总报告
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以“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观察力”等为主的智力因素和以“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信念”等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是我校2013年的重点研究课题,申请立项以来,首先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具体工作进度等详细方案。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项研究已接近尾声,现结题如下: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序言:
“非智力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年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提出来的,后来受到全世界各国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也相继进行了“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结论,相关论文也层出不穷。作为一线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能更好的利用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付出不懈的努力,掌握非智力因素的原理,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补充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
(三)摘要:
对于“非智力因素”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甚至还经常提起,教学中也偶有运用,但没有多么深刻的见解,更不用说熟练运用以为教学更好的服务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课题确立以来,我们全体参与人员备受鼓舞,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开题仪式、确立实施方案、学习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等研究步骤,一步步走来,现已进入结题阶段,虽然仍留有部分困惑,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非富了理论知识,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刷新了教学模式。
(四)内容结构图:
1.课题的一般情况:A.课题的理论依据B.课题的研究目标C.课题的主要内容D.课题的研究方法E.课题的研究步骤
2.研究发现或结论
3.分析和讨论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课题的一般情况: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并不是特别聪明,但成绩很好;有些学生除了成绩差,其他各方面都表现正常,这是不是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关呢?是不是在有些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们有所忽视呢?在教学中怎样通过非智力因素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成为综合型实用人才呢?作为教育者,我们不断思考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因此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1.课题的理论依据
教育除唤起其智力觉醒外,更多的应该是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关照,包括“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预见,在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除了教师角色转变以外,更为核心的转变应该是评价体系的转变。这牵涉到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价值相互妥协和认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内涵远远大于考试分数的评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合作竞争意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均为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教育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工作方法、价值观念。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积极性。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高效性”标准以及构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课程教学范式。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差异,融入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理念。总结教师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教学的智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3.课题的主要内容
?研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探索如何高效运用教师评价促进学生数学教学中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利用非智力因素,解决我校在数学教学上的一些难题,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实现素质教育。
4.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实地调查、测试、访谈、上网等多种形式,了解并研究教学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行动研究法。采用平常班和实验班对比的方法。在平常班中采用常用的评价方法,在实验班中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法,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
3、评价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辨出方法措施的优劣与可行性,去劣存优,去粗存精,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可效的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及评价形式。
4、边调查边研究边改进,根据需要组织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