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User_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_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总报告 14452000.doc
文件大小:7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4.37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6

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总报告

本课题于2013年1月16日开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作为我校重点研究课题,首先在校内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制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实施方案,确定了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具体工作进度等详细方案。目前本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课题已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现将结题情况作以下报告。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二)序言:

学习是一个快乐、艰苦、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二者缺一不可。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即为人的情感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所说:“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高达80%。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中,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在开发智力和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过程是多姿多彩的,离不开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资源,优化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养成情商和智商俱高的人。让我们的教育能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摘要:

本课题主要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实践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何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困惑下,为寻求具有实效性的解决途径而进行的研究尝试。课题研究主要是在增强应用性的主旨下,通过具体的行动研究过程进行的。研究问题是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主要尝试的研究方法结合了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具体方法。从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此课题的研究很富有实效性,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已经达成,具体研究目标中还有因研究周期过短而未能深入探索、实践的问题,但大部分具体目标已经达成。从研究结果中亦可以表现出本课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效果。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当然,还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四)内容结构图: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4.研究发现或结论

5.分析和讨论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应用。教师能不能很好的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用于教学?学生能不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更好的吸收知识?因此,如何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拉开序幕。作为基础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历史学科,在改革中,突出历史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发展性,即历史课程既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充分培养发挥学生的才智;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加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高和情感的陶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今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基础。

2.研究意义

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

3.研究假设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通过建构,培养一种适应这个时代的、有道德及合作精神的、能自行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着手解决问题的历史教学模式。

4.核心概念

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中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方面。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①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

②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

③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