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数学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本章复习教案2025秋.pdf
文件大小:2.18 M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5.79千字
文档摘要

本章复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系统,梳理本章的知识结

构;

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几何

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3.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

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复习平面代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边回顾边画出本章知识框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

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后面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

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注意:(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2)如果/Q与/B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Q二匕B;反之如果/Q二/B,那么匕Q与匕

B不一定是对顶角.

2.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注意:(1)垂线与垂线段

区别: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

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

(2)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

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

3.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

注意: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

1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

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2)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平行公理一一平行线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注意:

(1)平行公理中的“有且只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在性;二是唯一性.

(2)平行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贝lja〃c.

6.如何判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的部

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⑴匕1与Z2;(2)Z1与Z7;(3)Z1与ZBAD;(4)Z2

与匕6;(5)Z5与Z8.

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不难看出:/I与Z2是同旁

内角;/I与/7是同位角;/I与/BAD是同旁内角;Z2与/6是内错角;/5与/8对顶角.

7.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

(5)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