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各自生活的地域、种植的作物、使用石器、房屋样式。
2.比较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理解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截然不同。
3.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标志,了解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居民的进化史,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2)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距今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裁培和黍。
2.地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3.标志:、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磨石器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年,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2.生产生活状况
(1)建筑:住房屋;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
(2)农业:种植;农业工具以最为典型。
(3)畜牧业:家畜以、狗和水牛为主。
(4)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技术;懂得使用。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年,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2.生产生活状况
(1)建筑:住房屋。
(2)农业: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
(3)畜牧业:饲养和狗等家畜;捕猎、捕鱼。
(4)手工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生活用具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有装饰品和等乐器;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会纺织、制衣。
1、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3、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地方。
探究一: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探究二: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的建筑不同的原因。
探究三:干栏式房屋与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原始农耕时代人们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出现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究四:你能否说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两者的共同特征?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1、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流行着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人们制作陶坯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这种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被称为“彩陶”。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这里的原始居民还从事原始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2、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制作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化更加严重。
3、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它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2.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3.下面这些出土文物表明(???)
河姆渡出土的骨哨红陶鼓(新石器时代、河南渑池县出土)
兽面纹铜编铃(6件)(新石器时代、河南三门峡市出土)
A.中原乐音,源远流长 B.天下乐器,尽自河南
C.音乐文明,等级分明 D.青铜乐器、音色动听
4.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