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配套课件].ppt
文件大小:1.18 M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2.7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二单元 第4课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耕作工具①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___②青铜器最早出现在________、北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一、农业工具的变化磨制西亚耕作工具③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__________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__制作的农具灌溉工具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制造______,汲水灌溉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________原理进行灌溉赫梯人灌钢法陶器杠杆灌溉工具③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__,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④唐朝出现了______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翻车筒车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提花机纺织机纺织业①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③汉朝使用纺车纺纱,使用__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④元朝以后,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陶瓷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②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______中③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__冶炼业①锻打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②铸造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和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匣钵支钉原因随着______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表现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__________生产模式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铁犁牛耕男耕女织2.农业庄园式劳作(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坞堡 (2)代表:罗马的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民营和官营作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知识拓展】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特征(1)种类多,以耕作工具为主。(2)不同文明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各具特色,自成系统。(3)灌溉工具占有重要地位。(4)持续改进,不断适应新需求。【知识拓展】中古时期欧洲庄园的特点(1)土地构成: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经营方式,土地被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2)劳作方式: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或农民耕作,并在庄园里修建仓库、马厩等,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3)劳动分配方式:领主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或农民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增强,能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2.(2024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