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从遗憾中成长.docx
文件大小:41.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3.33千字
文档摘要

从遗憾中成长

大学期间,我加入了我们学院心理成长指导中心下属的心理活动管理部,第一年担任干事,获评“最佳干事”;第二年出任部长,获得“最佳部长”称号。我的社团经历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实际上,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留下了许多遗憾。过去的已经过去,我能做的便是引以为戒,在遗憾中成长。那么,就听我细细道来吧。

活力十足的干事

社团招新时,我没有像大部分同学那样优先选择学生会或团委,而是将心理活动管理部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这是因为我的高中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了心理课,并且每年都设置为期一周的心理活动周,举办讲座与各类趣味性活动,为我们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活带来了别样的欢乐,让我认识到心理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在面试中,我所展示的热情与干劲让我顺利通过,成为心理活动管理部的干事。

第一次开会是在教学楼四楼一间仅八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走进去,中间是两张拼在一起的颇有年代感的长桌,四周则摆着十多张款式不一的椅子,角落里还堆着海报与画具。虽然办公室被打扫得很干净,但还是难免让人觉得寒碜。而这间小小的办公室,我们还要与就业指导中心共用。我没有感到失落,因为一来我们学院不大,二来心理成长指导中心没有类似公关部、组织部之类的对外接洽、拉赞助的部门,全靠学院拨款,条件自然与学生会、团委存在差距,所以我早有预期。

我想,虽然条件有限,但事在人为,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为了节省经费,每次举办活动,我们准备的奖品都小而精,在购买时也会货比三家,挑选性价比最高的。心理知识竞赛需要主持人,一男一女,但向主持人部申请派人则必须由我们承担服装费。因此,毫无主持经验的我在坚持学习、练习后担任了女主持人,并请来同班同学担任男主持人,我们自带服装,这样便能省下经费购买奖品,增加获奖名额。活动宣传总是少不了海报,而学生会宣传部任务繁重,向他们申请制作海报时间长,我就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制作海报,并用“自己做海报时间短、灵活性强”等理由说服部长选用我设计的海报。

我的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学期快结束时,我顺利获评“最佳干事”,并在后来的换届竞选中成功当选部长。

身心俱疲的部长

刚成为部长的我干劲十足,决心要将我们部门的活动办得更加有声有色。然而,在最初招新时,我就遇到不少挫折。

大部分人对心理测试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在他们心中,那只是一种消遣与娱乐,而他们对心理学多半还是有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加上我们心理成长指导中心的客观条件确实不如学生会和团委,所以最后前来部门应聘的只有八个人,而且没有一个将心理活动管理部放在第一志愿。原来,当年的我是特例。

这八个人中,有五人最终被其他部门要走,剩下三人则是将我们部门当作保底,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刷掉才选择来我们这。面试时,他们显得非常内敛与胆怯,并且对心理学也没什么兴趣,如果可以选择,我也不太想招他们当干事。

无奈之下,我决定举行二次招新,据说这还是部门成立以来头一回面临如此窘境,令我这个部长羞耻得无以复加。还好二次招新结束后,四位新人的加入,让我们沉闷多时的部门多了些生气。

我本以为能够就此稳步向前,却发现那股生气在“微博影评”与“心理展板”两个活动成功举办后便消散了。在熟悉大学生活及了解部门的基本情况后,两位较为活跃的成员有了新目标:保研和考证。于是,部门开会时讨论的声音少了,沉默的时间变长了,总是要我这个部长点名大家才会发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拟出来的活动方案自然也较为敷衍,最后只好由我来负责拟定主要框架,分给众人细化落实。

因为热情不足,大家工作时便只是力求不出错,而不会精益求精,追求将事情做到最好。如此一来,我们部门对外的气势自然也输人一截。趣味运动会本是我们部门每年的重点活动之一,由我们与体育部共同举办。可是开会时,体育部的干事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上台提出自己的方案,讨论时也会大胆提出质疑,指出哪方面有问题,而我们部门的干事们则只是干巴巴地讲几句。最后的讨论結果,是六个游戏项目,有四个都采用了体育部干事们的方案。

尽管我一直想要做些什么让部门成员们变得更积极一点,但我手头要做的工作太多,设计活动海报,检查、修改活动策划书,申请经费……保证活动顺利举行就已经耗尽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热情与能力再次为我带来荣誉,我成了“最佳部长”,却并未感受到当初获评“最佳干事”时的快乐。我放弃了竞选中心主席,而我们部门换届竞选时也仅有两位候选人,毫无惊喜地一个成了部长,一个成了副部长。得知消息时,我的心情不是传承的欣喜,而是扔出烫手山芋般的解脱与志向没有实现的遗憾。

后知后觉的路人

又是新的一学年,其他退任部长都去看招新活动,但我没有,尽管我也在意招新情况。我像躲总是说起我童年糗事的亲戚们一般,避开与心理活动管理部相关的人和事,将精力放在兼职上。

直到有一天,兼职的同事聊起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我担心自己的信息泄露,于是打开微博搜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