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第周
课次
第次
课题
《再别康桥》
授课
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习题题()、其它()
教学
时数
2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分析作品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
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
难点
分析作品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明标
1、导入:
来学校读书,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2、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分析作品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2、关于字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合作交流
1、这首送别诗和其他同题材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连用三个“轻轻的”?
3、为什么说“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如何理解“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而沉默?如何理解“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分组展示及教师进行点拨
1.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2.三个“轻轻的”写出诗人只身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诗人不愿意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做依依惜别,表达了作者的不舍之情。感情温柔细腻,节奏轻缓,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3.作者是在傍晚来到母校的,夕阳辉映着柳树,给柳树镀上一层金光。此时的金柳成了作者心中最美的新娘。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也男人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诗人内心多么迷恋康桥,这一比喻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极度迷恋。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心陶醉了他心甘情愿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4、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