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一)教案
课题
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类型
泛读课文第五单元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创作;
2.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3.学习作品反衬的表现手法;
4.结合背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学习作品反衬的表现手法;
2.结合背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
难点
1.学习作品反衬的表现手法;
2.结合背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
方法
设问启发、自由质疑、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请谈谈你所了解的辛弃疾;或背诵你积累的辛弃疾诗词或名句。
二、关于作者
热血丹心,抗金报国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奔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他本人也遭到主和派的打压,曾长期落职闲居。晚年时一度被启用,不久病卒。
辛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根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
辛词“以文为词”的创作特色:
第一,格律上不受约束,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第二,手法上,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大量运用典故。
第三,语言上随心所欲,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第四,“咏史”与“言志”,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三、诵读作品,把握节奏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注意字词,理解大意
青玉案:词牌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这里泛指音乐。
玉壶:指明月。
鱼、龙:指各种形状的彩灯。
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头饰,称“捻金雪柳”。
五、词作赏析
(一)品读上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灯火璀璨——富贵人家出游——欢闹场面浓墨重彩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开篇两句运用夸张和暗喻的修辞手法,展示出一幅火树银花的瑰丽画面。其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品读下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富家女子的观灯情态——词人所寻觅的意中人白描
下片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都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香气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赏灯的女子。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而指所站之地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词人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六、深入探究
1.“那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没加入狂欢的行列?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2.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这样一位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追慕一位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也是作者的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