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音乐史教案.docx
文件大小:55.7 K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6
总字数:约1.62万字
文档摘要

一、绪论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以声音为载体,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反映人类的思想。

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它包括人类制造音乐的一切

物化形态的历史。音乐史一般争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音乐作品的产生及历史积存;

2、音乐体裁形式的起源及其演化;

3、乐器、声乐艺术的产生及进展;

4、音乐理论的产生与进展;

5、作曲家、演奏〔唱〕家的艺术生平、作品风格及社会影响;

6、音乐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学习音乐史要从根底作起,要以历史为学习根底,了解把握各不同时期的社会进展状况;要以音乐活动为学习的方向,争论音乐活动与音乐现象的进展与演化。

学习音乐史的意义:

1、了解音乐从古到今进展的总体脉络;

2、吸取成功的阅历与失败的教训,指导今后工作和生活;

3、了解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丰富视野,提高鉴赏力量。

中国音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8000年之前,甚至更早。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消灭了很多的音乐人物与音乐大事。我人以历史的各朝代为分段依据,依据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清等朝代作为分界,挨次介绍音乐进展的历史。

第一章:远古及夏代的音乐

第一节:概述

远古时代是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

它经受了旧石器、石器等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在共同生息与繁衍中制造了文明与文化,也制造了音乐。

当他们渐渐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后,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人类的历史。

名词:贾湖骨笛〔舞阳骨笛〕

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约9000多年上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和三种类型:

早期:距今约9000多年到8760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支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8600年上下至8200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8200年上下至7800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去残损外,

10

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觉察年月最早、管身最为完整的,是这一时期音乐进展和乐器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其次节:音乐的起源

音乐是一门特别的艺术:

音乐是由人类制造的,以现实世界为蓝本,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艺术形式,产生的时间较为长远,却又最为活泼,以声音为载体,以时间为存在方式,转瞬即逝、杳无踪影,给人们探寻其来历增加了困难。

古代文献中对音乐起源缘由及方式的综述

音乐作为超自然力气〔巫术〕的需要而产生

音乐由仿照自然声音而产生

音乐作为表达感情和消遣的需要而产生

音乐由劳动的需要而产生

〔一〕音乐作为超自然的力气〔巫术〕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这样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二〕音乐由仿照自然声音而产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这样记载:“帝尧立,乃命夔〔kui二声〕为乐。夔乃效山林奚谷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革各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磬之音,以至百兽”。

〔三〕音乐作为表达感情和消遣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初音篇》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四〕音乐由劳动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矣”。

对音乐起源的社会动力进展较全面的深入的争论,既要留意各方面因素

的促进作用,也要关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综合各说时,也还要留意各种因素的远近强弱,以及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它们的演化与转化。另一方面,音乐本身的各种要素,如节奏、音高等,也不是“一步到位”。它们的消灭、成型和丰富,各有条件,各有历程。还应当指出,由于我们真正把握了解的远古音乐材料还很少,上述各种看法大多只是一些推想而非定论,音乐的起源还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究。

其次节远古及夏代的音乐传奇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现存远古音乐的传奇,大多见于周代以来文献,是经受很多代口耳相传和不断加工后的结果,不过我们仍可以从中依稀查找远古音乐生活的缩影。

以下是一些远古音乐或说乐舞的传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