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企业信息化实施现状分析报告
目录
TOC\o1-3引言 2
1概论 4
1.1背景 4
国外企业信息化相关评价体系 4
国内企业信息化测评进展情况 11
上海市企业信息化测评进展情况 12
1.2开展此次测评的目的和意义 15
2评测体系与方法 17
2.1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7
2.2评测指标体系 20
2.2.1企业类型定义 20
2.2.2测评指标 20
2.3测评方法 26
3上海市企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31
3.1被测评企业概况 31
3.2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 33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33
信息根底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改善 35
存在的问题 36
3.3信息化应用水平 40
根底数据标准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40
制造企业产品开发手段得到普遍增强,主导产品处于较高水平 41
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应用环节各个单元上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42
3.3.4大局部企业仍以单元应用为主,系统集成水平较低 42
个别行业由于供给链上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 43
规模较大的企业与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实现模式,中小企业信息化更多地依赖外部环境推动 44
由于缺乏具有特色的成熟的优秀国产软件产品,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两难选择 45
外贸、税务等各类政府部门的垂直系统互不兼容,且不预留接口,人为增加了企业信息化的障碍 45
3.4信息化绩效情况 46
4上海市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假设干建议 53
4.1在政府的有机组织下,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积极性,建立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53
4.2政府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具体对策 56
引言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手段。上海市政府一贯重视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2001年上海市便提出了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抓好“一三五〞工程,目标是到2005年,使上海企业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到达兴旺国家的兴旺城市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受上海市信息委和上海市经委的委托,上海交通大学CIM研究所和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在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评价进行长期研究的根底上,根据制造企业的特性,充分考虑了国内企业的特点,拟定了针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测评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信息化应用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应用绩效〞三方面分别对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测评,充分考虑了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和长效性,力求科学、客观地了解上海市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从而进一步推进上海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提高。
本次测评的重点在于:获取数据、了解情况、支持决策、指导实施,不对被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评分和等级划分,仅向企业提供专家指导意见,并将汇总情况进行分析后报市信息委和市经委。
此项工作于2003年6月正式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测评对象为市经委资助的115家ERP试点企业和局部信息化较有特色的典型应用企业。
尽管此次测评仅局限在100余家企业内,样本较小,但由于涵盖了电气、造船、汽车、仪电、纺织、轻工、医药、物资等多个行业,并且测评对象多由各行业集团推荐,因此,根本属于本行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测评,可以掌握各个行业信息化进展较好的企业处于何种水平,从而把握行业整体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对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概论
1.1背景
1.1.1国外企业信息化相关评价体系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测评,从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看包括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宏观的测评是指信息技术对经济开展的奉献率,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但大量应用信息技术以后对社会经济开展究竟带来什么效果,理论界与业界的观点不尽相同。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的运作方式,虽然直接的节省本钱、提高效率并不明显,但这种方式为塑造全球化生产组织方式、全球化市场运作方式奠定了根底,不是仅仅可以依靠简单的本钱节省这种测度方法来评估其效果的。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系,甚至还存在相背的地方。2001年麦肯锡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指出199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升降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相相关性。这篇文章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纷争也大大增加。
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最初来自于MeaCulpa,他认为信息系统的引入后就可以解雇一些员工从而降低开支。1980年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视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具。但实际的情况是,购置了大量计算机以后实际节省的本